446、名胜古迹

    446、名胜古迹 (第2/3页)

钻研佛教经典,历时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到长安,随即应召去洛阳见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移往大慈恩寺,在此翻译佛经,著作《大唐西域记》。

    说完这河南偃师的玄奘故里,在此要略提一下他的陵墓所在。

    兴教寺,在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畔。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为迁葬大唐高僧玄奘遗骨而修建。玄奘圆寂后,原葬在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霸陵(霸上、霸头)白鹿原上;总章二年,即公元669年迁葬少陵原畔的兴教寺,并建塔以资纪念。因唐肃宗李亨题塔额“兴教”二字,故名。现除玄奘、窥基、圆测三塔尚存外,其他建筑于清同治年间悉被兵火焚毁。1922年和1939年曾两度重修。今正殿、藏经楼及长方形敞亭等都是近代建筑。寺西慈恩塔院内,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的舍利塔,左右是玄奘两名弟子窥基和圆测(新罗人)的墓塔,均有石刻塔名和泥塑像。

    当日下午,耶无害又来到了东都洛阳。这里的历史陈迹,更是让他留恋了数日。

    说起这洛阳,它应该是中原的第二大繁华都市,是西京长安的陪都,号称东都,乃是中原大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枢纽之所在,正宗的中原之都,故又称中都洛阳、神都洛阳。但如今已是大梁开平元年,即公元907年。大梁皇帝朱温奉唐昭宣帝李祝(chù)为济阴王,一切皆如前代故事,唐中外旧臣官爵并如故。以汴州为开封府,命曰东都;以故东都洛阳为西都;废故西京长安。故此,洛阳由东都又演变为西都。在她身上,久已凝聚下无数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成为古都圣迹;但是,在她身上更是打烙下无数战争的伤痕和印迹,曾致使她几度千疮百孔。“古今多少兴衰事,尽看洛阳不必走。”她曾经在数个朝代的都城所在,然而一旦朝代更替,便是“亡旧朝必毁其都”。可想而知,她已经经历了多少次历史战争的洗理(礼)和折磨,历史的长河又究竟使她沉浮了多少次!也难怪有人称“洛阳!落阳!”为“太阳落下去的地方”,这话仿佛就是在说“旧朝沉落的地方”!“龙蛇潜影伏行,朝野相合连山。”就是对古神都洛阳的真实写照。

    然而,耶无害毕竟是奉家师曹吕庄之命前来游学至此。应该说这是家师所指点路线的最后一站,他在此游历完毕,就应该折道返回。如若他再取道西京长安,怕是有违师命。更何况,他奉命出游已达七、八个月。仅在武当山,他就花了半年之多的时间,虽然有违师命,但他毕竟获益非浅。后来他又随老道长隐蔽深山老林之中炼气化神,又是花去他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这两次经过名人指点学艺,他已是收获甚大,也算是他游学之中的意外经历。因为他好文也好武,所以这场游学已使他文武兼收、大有侠士风度。虽然他自幼体质瘦弱,家父家母不许他练武,但这次出门在外,他还是顺其自然、“得来全不费功夫”地炼就了一身好本领。

    这洛阳城,就是他游历的最后一站。在这里,他究竟会有什么收获、什么新发现呢?带着这个问题,耶无害再次走向一个个的千古名胜!

    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水经注》云:“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河历其北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