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方丈专(砖)家寺长教授叫兽

    596、方丈专(砖)家寺长教授叫兽 (第1/3页)

    596、方丈专(砖)家寺长教授叫兽

    悟静闻听此问,立即回应道:“‘有芳草’就是‘不夺境’,‘无故人’就是‘夺人’之意。”

    “善载!”老方丈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有人能够完全放弃‘我执’和‘法执’很好地接受禅宗,禅宗对此就全部肯定,即‘照用不同时’也叫做‘人境俱不夺’。这种情况就是‘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此中‘月生海’即是‘不夺境’,‘人上楼’即是‘不夺人’。”

    “老方丈!你讲了这三种人和情况,悟静已能分清是非、明心见性。下面我想老方丈就会讲到第四种人和情况了吧?”

    “善哉!善哉!悟静果然顿悟得令老衲佩服。不错,这第四种人和情况,也就是最严重的。他们坚持‘我执’和‘法执’,禅宗则认为这是具有根本性的错误观点,要完全否定,就好象‘驱耕夫之牛,奔饥人之食’,要彻底地去除无明妄念。这种情况正好比作‘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这是既无‘境’也无‘人’。即是要‘照用同时’‘人境俱夺’。”

    “老方丈!我佛常讲‘六根俱净,四大皆空’,要看破一切凡尘,达到‘无我’之境界。这第四种人,是不是达到了彻底空无的境界?”

    “否也!‘四大皆空’所以说‘无我’,因为所谓的‘我’只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暂时结合体,而人每时每刻都在‘脱胎换骨’,无论在‘身体’还是在‘思想’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所以说‘无我’。但佛教讲‘无我’并不是要人自暴自弃,而是要人不必要汲汲于名利的追求,不必与人斤斤计较利益得失,要以宽让容忍处世待人。唯有有‘无我’的认识,才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对义之所在,才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老方丈!悟静领悟了!佛教以‘无我’‘看破一切’为手段,去达到行侠仗义、除暴安良、造福天下的目的。因为如此一来,人就再也不会有名利枷锁的羁绊,再也不会有患得患失的烦恼,而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和真如妙道。”

    “善哉!禅宗力图把佛性从彼岸世界拉回到每个人的内心,相信每个人总会得以‘顿悟’。人类的活动,世界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一切事物之中,无不体现着‘真如’妙境。所以禅宗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心具有佛性,虽然说内外无求,但总不能内外无有地‘夺境夺人’,所以第四种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其观点也根本不是什么空无观。佛教相信,凡是在释迦世尊的佛法中皈依信仰之人,到了弥勒世尊出佛的时候,也将同时出世、同听说法,同受弥勒世尊的授予记——告知你将在何时成佛。”

    “阿弥陀佛!”悟静深有感触地说道:“悟静至今难以悟出弥勒世尊何日才可出世,但悟静相信那一天必会来临!”

    “善哉!悟静若此足矣!不过老衲要问你,你所念‘阿弥陀佛’,你可知念此圣号的意义?”

    “知道!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动生死重罪,得八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