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大千世界

    598、大千世界 (第1/3页)

    598、大千世界

    “何谓乾闼神?”

    “即天空音乐神。”

    “何谓阿修罗神?”

    “即非天神。”

    “何谓迦楼罗神?”

    “即金翅鸟神。”

    “何谓紧那罗神?”

    “即天上歌唱神。”

    “何谓摩侯罗迦神?”

    “即大蟒神。”

    “孰是善神,孰是恶神?”

    “谁都是善神,谁都是恶神。善恶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如此说来,天龙八部是善恶混杂其中,难分真伪了?”

    “非也?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层断除,无明断尽,佛性也就彻底圆满,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萨,了生死入涅磐,根本也没有什么善恶可言。至于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走出世间法,乃是无善无恶。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象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以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故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区别,唯有如此,才能平等博爱地来普渡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

    “方丈!佛教不言善,不言恶,那人性之本究竟是善还是恶?”

    “悟静!看来你还未领悟老衲刚才所言的真正含义。”

    “方丈!悟静在入佛门之前,虽是一介武夫,但我对于世间各家学派对‘性本善?性本恶?’的纷争还是了若指掌。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性本恶,杨雄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告子讲性无善无不善,甚至还人推崇孟子主张‘食,色,性也’,而后人则多数倾向于孟子。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阿弥陀佛!悟静!你休要再受其观点主张的影响,只要你一心向佛,总有一天会悟出禅机,你便不会再搅在‘性本善?性本恶?’的纷争之中。到那时,你便会超凡入圣,无有生死善恶之分了。”

    “方丈!总而言之,佛教之中还是有善恶之说的。”

    “阿弥陀佛!悟静言之有理。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也就是说佛教也主张人性本善之论。但是,事实之上,佛教虽说是性善论,也可以说是性恶论。然而,佛教的本质,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既是如此,佛教之善恶,当应随缘而定。”

    “善哉!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却是性恶之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但目的还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适其所适、因缘而定。

    若从根本上说,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