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敦煌曲谱》

    816、《敦煌曲谱》 (第2/3页)

迷恋佳人兮在江上!看得出,上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下阕对人的描写展现出一幅色彩鲜丽的画面:在蒙蒙的细雨中,池塘里的鸳鸯,双双对对,相偎相依,好象在情话缠绵。旁边是一片耀眼的野花,散发着阵阵幽香,上边是金黄色的柳条,在轻轻地拂动: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优美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一群花枝招展的大姑娘终于出场,她们体态轻盈,脂粉薄施,三三两两在溪边舞着、唱着,她们的罗衣随着舞姿的变换而闪耀着光彩。到这里,大自然的美和姑娘们的美和谐地融为一体而互相映发:明媚的春天景物,把姑娘们烘托得格外妖娆;姑娘们的娇姿艳态,为春天更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一切都是美的,但最美的还是万物之灵的人,而美女则又是人中之尤物,怎不令人迷恋倾倒?所以这首词写景就是为了写人、烘托美人,这也正是它的艺术手法。不过它在艺术上还值得注意的是每句开头都用叠字,不仅细致地生动地写出了景和人,而且构成了和谐娓婉的声调,增强了它的音乐性。这唱起来分明是一支美丽动听的乐曲,随着曲调的抑扬婉转,可把人们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可见其艺术魅力绝是非同凡响!好!我再看看下一首!”

    菩萨蛮

    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士女腰如束。九陌正花芳,少年骑马郎。

    罗衫香袖薄,佯醉抛鞭落。何用更回头?谩添春夜愁。

    “这首词是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年轻男女在清明踏青时邂逅相遇的画面,可谓是情趣横生,风情如画。尤其是这‘少年骑马郎’一句,虽说作者是在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带给读者的联想却十分丰富,仿佛使人看到,在这春日旖旎风光中正有一位英武矫健的少年骑马驰荡,好不令人羡慕不已!随后,‘罗衫香袖薄’一句又给读者点化出在这五彩缤纷的画面上还有一位轻盈、美丽的姑娘,更给人以形象的感受。我记得李白的《陌上桑》结尾云:‘托心自有处,但怪旁人愚。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蹶。’掂量着这首与李白之诗,我发觉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句‘佯醉抛鞭落’,可以使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了动势:一位假装酒醉的英俊少年故意抛落马鞭,而实际上他是被巧遇的姑娘的美貌所吸引,借机多注视上几眼。接下去这词便点出了主题,‘何用更回头?谩添春夜愁。’这就可以看出姑娘的出现,已投入少年的心潭,在少年的内心中飞溅起一朵朵浪花。正当男主人公感情激发的高潮,镜头突然停止,使诗情荡漾,曲折余味。这最末两句象是作者的旁白,是对这个场面的真情评论,笔意冷隽。好象是对这个‘少年骑马郎’进言,何必再回头多看几眼呢?徒然弄得晚上苦思苦想睡不着觉呢?看来,这正是这首《菩萨蛮》的‘海底回音’!我再看下面这首《菩萨蛮》又想在干什么?”

    菩萨蛮

    香销罗幌堪魂断,唯闻蟋蟀吟相伴。每岁送寒衣,到头归不归?

    千行欹枕泪,恨别添憔悴,罗带旧同心,不曾看至今。

    “我今晚可真是掉进了女人的心里世界!这又是一首思妇词。从其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游子,而是从征的战士,从征人的亲人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据我所知,唐代由于战争多,战期长,产生了大量的以战争、征人为题材的边塞诗,无独有偶,和边塞诗相对应的一面就是写思妇的作品也不少。但这首《菩萨蛮》是否出自女性之手还很难说,而就词来说,写得朴实自然,不假雕饰,而情深透骨,感人至深。这和晚唐的文人词比较起来,风味是迥乎不同。我再看下一首《菩萨蛮》的风味又当如何?”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民间爱情词,其语浅情深,似拙而巧,不愧为一首好词。下面这首《菩萨蛮》好生熟悉!哦!原来是叶丽丝郡主在鸣沙山畔所唱的那首‘敦煌古往出神将’,不看也罢。下面这首是什么呢?”

    浣溪沙

    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子(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首敦煌词的魅力在于其纯为一片天籁,正是民歌之神理。而这首词已给予了我许多人生旅途的启示。这舟子歌唱行船之喜悦,表现出劳动者对人生的从容大度和乐观精神,体现出从容不迫之人生态度,实在优美。若非饱经惊涛骇浪,哪得如此人生素养?人生有苦亦有乐,自古以来,乐观之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心灵中,就比忧患意识来得更重要。对于这种乐观精神,从《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的哲理中可以认识。当然,从这样一首民歌词中也能够感受得到。既然能够感觉得到,那就应该让这种精神永存!但愿我能与它共存!好吧!我接着看看下面这首《望江南》。”

    望江南

    莫攀我,攀我太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