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民族走廊上的华夏文明

    825、民族走廊上的华夏文明 (第1/2页)

    825、民族走廊上的华夏文明

    “天上白云飘荡,地上人儿马蹄忙。我为了一腔侠骨柔情,流浪走四方。不怕风和霜,只怕情丝乱,想把儿女私情放,谁知偏又不能放,为什么我对他总是情难忘。不怕风和霜,只怕情丝乱,想把儿女私情放,谁知偏又不能放,为什么我对他总情难忘……”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流浪在草原,给她去放羊。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为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聆听完这西域大漠的流浪情曲,让我们重回到青藏高原里河西走廊上的繁星一样的古部族文明。

    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邦国文明,如繁星布满了雪山和草原的上空,它预兆着一种汇聚与融合。然而,我们不能忘了它的连接带,即容纳着也造就着群星的银河链,这就是绵延数千里公里的民族走廊。

    民族走廊北起河西走廊,中经青海、甘肃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云南西部,南达缅甸和印度北部,绵延数千里。它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影响了诸民族在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文化特点,而且直接影响了这一地区诸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今天分布在民族走廊地区的藏族、纳西族、羌族、景颇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土家族、普米族、怒族等,在民族来源、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均与这条走廊息息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