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9、王玄策取道吐蕃丝路出使天竺

    839、王玄策取道吐蕃丝路出使天竺 (第1/3页)

    839、王玄策取道吐蕃丝路出使天竺

    时代变迁,朝代更替,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唐蕃交往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地区在吐蕃王朝的武力扩张下统一起来,从而也连接起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丝路交通,对外政治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使丝路更加繁荣,源源不断地为高原文明输入新鲜血液,并让周边地区人民了解了高原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唐代的青藏高原有一个发达的丝路网络,南北交通便是其主干道。

    在南亚次大陆,北天竺王尸罗逸多(606~648年在位)借东、西、南、北、中五天竺国大乱之机,“象不解鞍,人不释甲,居六载而四天竺之君,皆北南以臣之,威势远振,刑政甚肃。”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当文成公主前往吐蕃时,尸蕃时,尸罗逸多王自称摩加陀王,遣使至唐。唐太宗李世民遣使臣梁怀敬持书回报。尸罗逸多以与唐朝通使为幸事,再遣使者至唐。

    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唐太宗令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为使,前融州黄水县令为副使,率领一个22人的使团送天竺使者还国并出使该国。首次取道吐蕃丝路。在经过泥婆罗国时,业已臣服吐蕃的泥王那陵提婆大喜,延请李义表一行同观阿耆婆尔池。这一年十二月使团至摩伽陀国,巡省佛乡。“尸罗逸多遣大臣郊迎,倾城邑以纵观,焚香夹道。”

    645年正月二十七日至王舍城,登耆者崛山,刻石铭文。二月十一日,奉太宗敕谕,在摩诃菩提寺菩提树下塔西立碑,使典司门令史魏才书之。随行画匠宋法智临摩(摹)了菩提树下的佛像,带回京师,大家竞相临摹学习。李义表至东天竺迦摩缕波国(今阿萨密),童子王请赐道教经典译文。李义表、王玄策一行于同年(645年)返回。中印吐蕃道由此畅通。

    647年,唐僧玄奘与道士蔡晃、成英等30余人受诏,认真译校《道德经》为梵文,后由王玄策送给童子王,它直接影响了印度密宗在迦摩缕波等地的形成。

    公元647年,唐朝又派出以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为使、蒋师仁为副使的使团取道吐蕃丝路前往天竺。四天竺国王遣使朝贡。其时正值尸罗逸多身死,国内大乱。其属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权自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