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9、王玄策取道吐蕃丝路出使天竺

    839、王玄策取道吐蕃丝路出使天竺 (第2/3页)

,发兵拒绝王玄策等入境。王玄策率从骑30人迎战,失败被擒,诸国奉来的供物也被洗劫一空。

    王玄策趁黑夜逃脱,来到吐蕃。吐蕃发精兵1200人,泥婆罗国也调出了7000多名骑兵从行。这正所谓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由此可见唐朝与吐蕃、泥婆罗的关系如何!简而言之,“朋友有难,理当支援”,“为朋友两肋插刀”,吐蕃与泥婆罗能对唐朝的王玄策为此一举,实可谓是“精神可嘉”、“名垂千古”!

    于是,王玄策、蒋师仁率两地兵马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斩首3000余级,赴水溺死者一万二千人,掠其牛马3余万。

    648年,阿罗那顺被押送至长安。太宗死后葬昭陵,“刻石像阿罗那顺之形,列于玄阙之下。”同时还带回了一名叫那罗迩娑婆寐的天竺方士,此君自称年已200岁,有长生之术。太宗重加礼敬,让他住在金飙门内,造延年之药。又让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其事,采天下奇药异石为之,药成,服之无效。又将此方士放还天竺。王玄策来到迦摩缕波,送去所译《道德经》,其王十分高兴,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像。

    说这老子李耳,后人为了纪念他,全国各地有诸多老子像,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闽海蓬莱”意境区内的羽仙岩下。1988年月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车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为教主,奉承《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半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