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疏勒河长城

    843、疏勒河长城 (第1/3页)

    843、疏勒河长城

    中原之事,暂讲到这。后事如何,请各位接着往下看——“104、蓦然回首,已无归途。”

    塞北边陲,玉门关西,沿着疏勒河南岸,是汉代就已流传下来的用以防戍边境的长城。它经湾窑墩、天桥墩、吐火洛、后坑子、玉门关、河仓城、哈拉卓尔、东泉约150公里,进入安西县北湖,再向东到金塔县境内,接居延塞,沿额济纳河迤逦北上,曲折蜿蜒,气势磅礴。另一走向为从金塔、高台、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永登等县,过黄河东去。城垣虽经两千多年风沙侵蚀,有些地段至今仍坚固完整,屹立于戈壁中;而玉门关附近的城垣要数保存的最好。其结构为就地取材,以芦苇、红柳、胡杨和罗布麻等夹砂砾层层夯筑。残垣最高处有4米左右。芦苇等层厚5厘米,砂砾层厚20厘米,粘结非常牢固,可谓是我中国独创的混凝土结构。长城内侧高峻处,烽燧土台相望。台以黄土为基,上部用土坯垒砌,高者达10米。台旁墙坞内有戍卒所居小舍,备弓弩刀剑、石块等防御武器。烽顶小室为戍卒日夜警戒执勤的岗位,如发现敌情,昼则举燧升烟,夜则举烽火,相互报警。据说狼粪燔烟最大,使远处易见,故土台俗称狼烟墩,又名烽火台。

    这便是敦煌城北疏勒河南岸蜿蜒东去的汉长城遗址,在如今这五代十国的战乱年代,它依然屹立于戈壁担负着防御外族侵略的重任。

    此时此刻,敦煌大帅慕容天水和副帅宋克金以及偏将李明朝、张天祥、王明义、赵子仁一行六人纵马巡察着岗哨,遥远的战火销烟仿佛又一次呈现在他们面前。

    就在这里,已不知发生过多少战争杀戮,更不知道已有多少的热血男儿为捍卫中原的边西大门而流血牺牲。抚今思昔,他们作为镇西将士承担重任,必当为保家卫国而竭忠尽智,决不可有半点的掉以轻心;否则,万一他们疏忽大意在此失守,那他们将会成为历史和人民的千古罪人。

    所以,在慕容天水率部操练兵马之余,时刻没有放松对各个哨卡和戍点的巡察。不论是敦煌内外,也不论是阳关、玉门关、党河、疏勒河畔,以及鸣沙山边,可以说整个戈壁滩上都布满了他们的血汗和足迹。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