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统万城之战

    851、统万城之战 (第3/3页)

击,便趁势猛攻魏军,形势对魏军极为不利。但拓跋焘坚定指挥作战。他除派兵正面迎击敌军外,又将骑兵分为左右两队,绕道截断夏军后路,从背后顺风向夏军反突击,将不利变为有利。激战之中,拓跋焘身先士卒,虽身中飞箭,仍带伤奋勇杀敌,在魏军的前后夹击、拼死力战之下,夏军被杀一万余人,赫连昌来不及回城,率残部逃往上圭(今甘肃天水市)。北魏军乘胜攻下统万城。赫连定却没能攻下长安,听说统万城失守,也退逃至上圭。北魏军取得了统万城之战的最后胜利。

    不久,北魏军进军上圭,夏国灭亡。

    从统万城之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孙子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在古代不仅仅是汉族的军事统帅将其作为指挥作战、克敌制胜的指导,而且,在受到汉民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区域中,也极受少数民族将领的推崇。我们从统万城之战拓跋焘对于攻打坚城的弊端的认识中,从这次战争所作出的决策中,都不难看出这种情形——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自己军队屯兵坚城而不下直至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正是因为拓跋焘对于长途奔袭敌国的弊端有所认识,因此在统万城之战中,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万城采用诱敌出城的策略,抓住时机,速战速决,抓住了敌人援军未到的有利时机,以速战速决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击败夏国主赫连昌,给大夏国以毁灭性打击。攻取了统万城,在此设置万统镇。这场大战,既避免了攻坚战,又避免了受到敌军的内外夹击,可以说这正是运用《孙子兵法·作战篇》指导思想克敌制胜的成功典范。

    反观夏军之失败,其主要原因固然是因为其本身奴隶制政权及其恐怖统治的不得人心,军事、经济实力弱于北魏,但仅就其军事统帅而言,赫连昌指挥作战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北魏军第一次越过黄河袭击统万城之后,夏军仍然没有注意加强黄河天险一带的战略防御,反而分散兵力屯兵坚城去攻夺长安,使北魏有了发动袭击统万城的间隙;在北魏军逼进统万城之时,赫连昌在没有认真分析出城速战对于敌我双方之利弊的情况下,临时改变以逸待劳、固守待援的作战计划,出城轻率迎战,结果造成兵败城破,丧师灭国的遗恨,其教训非常值得后代兵家深思。

    时至今日,也就是大梁开平四年(910年)孟夏四月中下旬,契丹大举南下进犯中原。十八日,兵至统万城,发兵高架云梯,拼命攻城。试想,这小小统万城,远在塞北边陲,守将赵高云率部仅仅三千人马在此护卫城池,小小弹丸之地岂能阻挡住契丹的千军万马?虽然守城官兵坚守阵地、奋勇顽抗,但是这又能坚持多久?很快,统万城城破兵亡,高高的护城墙已被契丹贼兵撕开了缺口。就从这缺口之处,契丹兵勇蜂涌蚁爬,开始从城墙之上杀进了城。随后,只见统万城北门大开,契丹大军呼号着长驱直入,见人便杀,遇人便砍,城中刹时血肉横飞,狼籍一片。

    一代“双钩将军”赵高云力战街头,勇猛无比,直杀得进入城中的契丹兵勇节节败退。但是,无论他如何使出浑身解数拼命杀敌,只见得他自己身边的守城官兵一个一个地倒下,而契丹贼兵却是如潮蜂涌,愈杀愈多,真是可怜了这位孤身奋战的赵将军。试问这统万城的命运如何?试问这位力敌千军万马的“双钩将军”的命运如何?敬请下文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