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王胡
第二十六章 王胡 (第2/3页)
“走吧。”他接着说道。
他并没有去问为什么张辽要救人,或许是张辽以前也被这样欺负过,又或许是这样误会过别人,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张辽方才展现出了勇气。
翌日,杨明准备带着张辽再上不其山。
阿一此时主动要求一起上山。
“不许,我是去求学,不是去享受,而且你是女子,多有不便。”杨明拒绝。
“那婢子每日给你送饭上山。”阿一还有些执拗。
杨明正要开口。
“夫人要我照顾少君,若少君瘦了、病了,夫人必定拿我是问。”阿一马上说道。
杨明一时间哭笑不得。
若是普通婢女,他哪需要在乎对方想法,汉代的婢女那都是明码标价,与商品无异。
可偏偏是王异的贴身婢女,且这一路过来对他悉心照顾,无微不至。
他最后只能点头,允许阿一送饭上山,当然也安排护卫在路上护她周全。
安排完,杨明便带着张辽、阿一,以及一众民夫上了不其山。
庐,在汉代便是房屋之意,如内宫中的宦官庐,侍中庐(又称侍中寺)。
所以结庐不是盖个茅草屋,而是建筑房舍之意。
袁绍在汝阳袁氏墓旁结庐六年之久,自然也不可能是茅草屋之类。
民夫们在忙着结庐,杨明则在书院之中继续研习古文经。
几日研习下来,他更深入知道为何古文经能在民间流行。
今文经,口述传承,微言大义,大多是朝廷需要什么,就摘出一句,然后曲解其意,甚至杜撰一句,为其所用。
这无异于忽悠,但这等忽悠久了,谁都知道是假的。
只不过因为是官学,牵扯着世家利益,传承已久,官员们都不愿去捅破那层窗户纸。
而古文经则重训诂,求本意。
先秦之文字、发音,和汉代皆有不同。
所以训诂,就是以文字之形体与发音,解释文字本意。
即为追求本意,自然无法曲解其意,也更容易为人接受。
而且今文经为官学已三百余年,世家大族皆习,又因察举制,相互之间利益输送,垄断士人上升渠道。
那么自然的,站在对立面的古文经,便如同宦官之鸿都门学一样,为打破垄断之工具。
民间之士苦于无上升渠道,又多不愿与宦官合流,自然倾向古文经。
在知晓这些后,杨明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古文经就是世之良药?
也并不是。
所谓古文经就是追求经文本意,那么经文一定就是对的吗?
或者即便经文是对的,就一定符合汉代社会吗?
社会在前进,经文也有时代局限性。
经学之争,说到底依然是政治之争。
若今日大汉独尊道家,那经学之争,必然就会成为道法之争。
因此对杨明而言,他只需知道郑学有成为国学之潜力,然后可以利用它整合政治资源即可。
更深入的研究,于他而言并无用处。
不过,即便浅尝辄止,也需学有所成,不然泛泛而谈,自然谁也不会信你。
并且兼采之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古、今文经之争自汉哀帝始也有近两百年,自然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