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创作

    第四章 创作 (第1/3页)

    高加林寻思着,写作的内容也不能太超出自己的生活。毕竟自己只是一个生活在偏僻山村的高中毕业生,有过三年本地代课经历而已。如果写出来南方农村和大城市的场景,别人也会感到差异。

    高加林寻思来寻思去,自己脑海记忆里居然就没有合适的小说,直到走回家还在寻思这个事情。

    父母见了高加林,立即迎了上来。他们都坐在炕上等他。饭早已拾掇好了,可是,他们显然还没有动筷子。

    见他回来,高玉德赶忙问他:“怎才回事?去哪里了,把人心急死了!”

    高加林连忙解释道:“哎呀,忘给你们说了!都怪我太马虎了!我把这几年写的诗整理了一番,大概有十来首,中午去县城寄给杂志社了!”

    母亲瞪了父亲高玉德一眼:“娃娃做正经大事去了,你还嫌娃娃回来得迟!”她问儿子:“中午吃的啥,饿了吗?”

    高加林老老实实回答:“妈,饿死了,中午就吃了俩馒头!”

    “那赶紧上炕吃饭!”母亲顿时急了,招呼着孩子吃饭,忙前忙后伺候着。高加林大口大口吃着,心中充满温暖。

    吃完饭,高加林出了窑洞,看着夜色里的黄土高原,粗旷而神秘的夜景,还在琢磨小说的题材。

    高家村前些年由于村子小,四十多户人家一直是集体生产和统一分配,实际上是大队核算。这两年随着政策的改变,也分成了两个生产责任组。许多社员要求再往小划一些,有的甚至提出干脆包产到户。但高明楼书记暂时顶住了这种压力。他们直到眼下还没有分开。

    这两年书记心里并不美气。他既觉得现时的政策他接受不了——拿他的话说,“把社会主义的摊子踢腾光了;另一方面又我得他无法抗拒社会的潮流,感到一切似乎都势在必行。”他常撇凉腔说,“合作化的恩情咱永不忘,包产到户也不敢挡。”实际上,他目前尽量在拖延,只分成两个“责任组”(实际上是两个生产队)好给公社交差,证明高家村也按新政策办事哩。

    像这样的大队书记,那是妥妥的反派。正派角色就从自己身上挖掘,同样一个被顶替的乡村教师,不得不被迫回村务农,改善自己生活,带动乡村富裕。

    想到这里,高加林突然有了一点儿想法,不如就拿《山海情》这部电视剧的部分内容作为主体,糅合《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两本书的内容,写出一本新的小说来。

    《山海情》是后世一部很有名的电视剧,该剧讲述了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西海固的人民群众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虽然该剧开始是九十年代,但是涌泉村极为贫困落后,和现在的高家村也相差不大。涌泉村一样地处贫瘠少雨的黄土高坡,与高家村相差也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