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王守仁!王守仁!(万字章)
第219章 王守仁!王守仁!(万字章) (第1/3页)
弘治十二年金榜的二甲第六是王守仁。
殿试一甲只有三人,二甲第六,即全国第九。
这是一个相当牛逼的殿试名次。
按照正常情况,二甲第六只要长得别对不起观众,就能进入翰林院,成为“内阁储备干部”——庶吉士。
但王守仁遇到了一个问题。
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他的亲爹王华。
老子当儿子的顶头上司,定然有非议。王家世代书香门第,极看重名声。
弘治帝很为王华父子着想。于是命王守仁观政工部。
二十八岁的王守仁,开启了他堪称传奇的仕途生涯。
琼林宴后,王家自然要大摆宴席,庆贺王守仁入仕。
其实,他爹王华心里有一丝遗憾:唉,我不是翰林院掌院就好了,我儿就能成为庶吉士。
这下好,弄了个不咸不淡的观政进士,还是工部的观政。以后最多当到六部尚书,不可能入阁。
王守仁却不这样想。他厌恶去翰林院里当个整天跟文字打交道的酸学究。
能够去工部学习实务,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在他看来比当翰林官强多了。
大部分的读书人十年寒窗,醉心科举,是为了升官发财,功名利禄滚滚来。
王守仁属于极少部分的那一拨人。科举是为了心中理想:学以致用,造福黎民众生。
且说学士府中大排筵宴。
老子是状元,儿子是二甲第六。这足够在士林传为美谈了。
曾跟王华在翰林院当过同僚的两位阁员,李东阳、谢迁亲自到贺。
阁员都来了,文官自然也来了一大群。
开宴之前,学士府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锦衣卫常屠夫。
本来热闹的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一众文官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常风身上。
自那日早朝,常风痛斥张弘至,第二日,张弘至兄弟死于诏狱。文官们便将常风视作了敌人。
他们对常风是又恨又惧。
文官们甚至私下将常风蔑称为“万通第二”。
常风毫不在意旁人的目光。径直走向了好友王守仁。他的身后跟着几个人。抬着一个小箱子。
王守仁拱手:“常兄。”
常风开起了玩笑:“守仁老弟。可惜了啊,三年后的春闱没人陪我进贡院了。”
“说不准我屡试不第。到时候给会试出题的,是我当年的文友王守仁。”
一众文官窃窃私语:“王学士家的公子跟锦衣卫的常屠有交情?”
“呵,以前只知道王公子有他父亲当靠山。没想到,他在锦衣卫也有靠山。”
常风指了指后面的箱子:“守仁老弟金榜题名。我没什么好送的,随便准备了点东西。”
常风的跟班,副千户张采将箱子打开。箱子之中,竟是六个银光闪闪的锅盔。
王守仁惊讶:“常兄,这是?”
常风答:“成化二十二年的秋末,咱们因六个锅盔结缘。”
“这一科你又恰好是二甲第六。我就让人打了这六个银锅盔贺你。”
六个银锅盔,看上去每个总有五十两重。大概三百两银子。
王守仁笑道:“我若收了你的礼,便又欠你六个锅盔了。”
常风握住了王守仁的手,情真意切的说:“愿你步入官场,做王恕、马文升、王越那样公忠体国、爱护百姓的能臣、名臣、贤臣。”
随后常风附到王守仁耳边,压低声音说:“不要做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狗官。”
王守仁正色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守仁所愿也,今生志不变。”
这是一个很重的承诺。
王守仁会用自己的一生兑现这个承诺。
锦衣屠夫属于氛围破坏者。有他在,这场贺宴气氛压抑的很。
宴席罢,王守仁跟常风来到学士府的后花园夜谈。
王守仁道:“常兄,我打算给皇上递一道奏疏。”
常风问:“哦?关于治河的?”
王守仁是在工部观政,学办水务。
王守仁摇摇头:“是关于兵事,如何安定西北。”
常风苦笑一声:“我的王老弟,你快别没事找事了!”
“十年前你还只是个举人的时候,就偷你爹的官服穿着,到皇宫东中门扔下了一封奏本。”
“那奏本简直让满朝文武笑掉大牙。幸亏皇上宽仁,没有追究。还劝勉你好好读书。”
弘治二年时,王守仁曾越礼上折。
折子的内容也是有关兵事。
他建议弘治帝以儒家之学教化穷苦百姓。穷老百姓要是人人克己复礼了,就不会出现民变。
他还建议弘治帝向北虏派遣儒士,教化北虏仁义礼智信。北虏若得圣人教化,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王守仁微笑着说:“常兄,我已不是十年前的我了。放心,这次上折言事,我不会再酸腐幼稚。”
常风却道:“你刚入仕途,还不懂朝廷的险恶啊。”
“朝廷里有一群以挑别人毛病、参劾人为乐的王八蛋。”
“你是工部的观政。隔着部奏兵部的事,本身就犯忌。”
“不管你的奏本是否合理,那帮王八蛋都会从鸡蛋里挑骨头。”
王守仁笑而不语。他是一个立场坚定的人。只要他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去做。
三日之后,御门早朝。
弘治帝道:“诸卿,一位新科观政进士给朕上了一道奏折。”
观政进士是没有资格参加御门早朝的。王守仁此刻并不在奉天门前广庭。
常风知道,皇上口中的那位观政进士十有八九是王守仁。
他为王守仁捏了一把汗。
弘治帝看了萧敬一眼。
萧敬拿出一封奏疏。念出了奏疏名:“《臣工部观政进士王守仁直言安西北边务策》。”
一名御史当即蹦了出来:“皇上,王守仁狂妄!一个工部的观政,刚入金榜不过五天。就敢大言不惭什么安西北边务。”
“此等狂士,皇上应革除其官职。”
另一名给事中出班:“禀皇上。工部的官员奏兵部的事,属不安于本职。才做了几天官,就不安本职,实不配为官。应革职。”
这帮清流言官参人的原则是:官越大越要参;名声越大越要参。
要是翰林院掌院的儿子,刚入仕几天就被我参倒了。显得我多有本事啊!
弘治帝却道:“诸卿。你们还没听他的奏本,何必急着参劾他?”
随后弘治帝命萧敬当众诵读了王守仁的奏本。
王守仁的《安西北边务策》洋洋数千言,大致内容有八点。
第一,蓄才以备急。
把朝廷勋贵,公侯伯家的子弟们召集起来,教习武学。每年考核,给其中优越者两三人授予军职。
兵部左、右侍郎每年都要轮换去西北巡边。巡边的时候,带上考核优越者。让他们跟随学习军事。
这样一来,一旦西北有变,朝廷不至于因缺乏军事人才措不及手。
第二,舍短取长。
西北边将中不乏悍将。可是这些年,朝廷对西北边将过于严苛。
譬如大同卫的某位指挥使,因为写给兵部的文书格式不对,有不尊部堂之嫌,便被贬为闲差。
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不应该因小过就轻易撤换边将。那些久在当地的老将熟悉地利。总强过被临时委派到西北的京营将领。
即便他们犯了小错,也应该让他们戴罪立功,将功补过。
第三,减京费以资边费。
京营各部,相互迎来送往,酒宴招待,耗费军费过甚。
兵部、户部核销军费,往往对京营十分宽松。对边军则份外严苛。
应该减少京营的靡费银两,资助给边军,换成实实在在的粮食、马匹、军械。
第四,屯田以给食。
西北三边之戍,不辍农耕,派遣使者前往边军,监督边军各部屯田。
这一条,用后世大白话说就是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五,行法以立威。即严肃军纪。
和平时期的小事,朝廷可以不管。一旦战时,边军将领若贻误战机,应立正军法。
第六,敷恩以激怒。
边军将士一旦阵亡,要好好抚恤烈士遗孤。教导遗孤们要为父辈报仇。
等遗孤们长大成人,收入边军之中。则可成为悍卒勇将。
第七,严守以乘弊。
婴城固守,先立于不败之地方能寻找时机败敌。
要在西北增修军事堡垒,以堡垒为基地,各部之间相互策应。
第八,损小以全大。小的败仗不要追究。
萧敬用了两刻时辰,才念完了王守仁的奏章。
这就是著名的弘治十二年“守仁西北八策”。
这个策略,是二十八岁刚刚入仕、资历全无的王守仁提出的。但却被大明延用了很久。
一直到五十年后,一代名臣杨博负责西北军务,他那些造屯堡、兴军屯、造偏箱、修守备的戍边之法,还是脱胎于“守仁西北八策”。
萧敬念完奏折后,前广庭鸦雀无声。
马文升出班,正色道:“臣贺皇上!”
弘治帝笑问:“哦?因何?”
马文升答:“因皇上得了一位有王恕、王越之资的青年才俊!”
这是一句至高的评价。
王恕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是带兵文官中的楷模。
王越更不必说了。成化朝第一名将,弘治朝直捣贺兰山。迄今为止,王越是大明唯二因军功封爵的文官。
马文升一语成谶。
大明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因军功封爵的文官,就是二十年后的王守仁。
兵部尚书刘大夏道:“禀皇上,若能对王守仁加以历练,他今后有做疆臣的潜质。”
常风的表演时间到。
常风出班,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呜呜呜。上天赐下王守仁这样的青年才俊,辅佐皇上。这是皇上敬天爱民的福报!”
“嗷嗷嗷!弘治盛世,人才辈出,国泰民安。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祖太宗在天有灵,亦会感到欣慰!嘤嘤嘤!”
想要在朝堂混的久,就要学会演戏。
一个合格的演员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眼泪能说来就来。某些滴眼药水才能挤出几滴猫尿的演员,只能算是演技八流,流量一流。
弘治帝龙颜大悦:“上天赐给朕王守仁这样的人才,是大明列祖列宗保佑啊!”
“着兵部立即将王守仁所上《安西北军务策》付诸实施。”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御史言官们只得闭嘴。
他们不是不想鸡蛋里挑骨头。奈何这帮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