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互通有无

    第四百五十七章 互通有无 (第3/3页)

亲自打一炮试试,奈何危险性仍旧有,连张周都不会冒这种风险。

    张周冷冷道:“以后想出来,每次都写一篇五百字的感悟,回头交给我。”

    “啥?”

    朱厚照简直以为自己听错了?

    小爷出来看你演炮,那是给你面子,是出来松快的,你居然让我写“观后感”?

    张周道:“五百字,算是给你面子,知道你平时课业重,没时间写那么多。再争执的话就写一千字,若写不出来,下次也就别想着出宫出城了。”

    “姓张的,你又威胁我?”朱厚照一听就恼了。

    连称呼都改了。

    刘瑾赶紧拉朱厚照一把,什么话都没说,但对朱厚照一顿挤眉弄眼的。

    意思是,咱别跟他斗啊,您就算再牛逼,您也斗不过他。

    “五百字……我写啥啊?”朱厚照也懒得去看演炮的,直接跑到后面坐下来,一边琢磨一边嘀咕道,“我就写这炮能打多远?还是写那些人训练的成果如何?总要给个方向吧?”

    张周不理会他。

    此时提督东厂的李荣,与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郭昂一起上来。

    他二人本是护送朱厚照出宫的,其实也随时听候张周的调遣。

    “先生,刚得知的,总制宣大等处军务的新建伯,给陛下上了一道奏疏,提到在大同关塞之外造城的困难之处,这是誊本,您看看。”

    李荣将誊录好的关白奏本,交给张周。

    张周作为兵部尚书,拿过来大致一看,大概也就明白了王守仁最近在宣大总制的职位上受了不少气。

    这种气,不是将官可以施加给他的,而是因为很多是推进不顺,憋出来的。

    再往大了说……根本是朝廷上下根本不支持西北用兵的策略,刻意克扣西北各处所用的钱粮……皇帝一边在讲政策,说要造城、造炮、练兵,下面的大臣嘴上倒没怎么反对,但以实际行动拒不配合。

    要钱要粮?

    对不起,朝廷府库捉襟见肘,还要用在别的地方,民生尚且无法保障,如何去搞那些“穷兵黩武”之事?

    李荣道:“您看,如何跟陛下奏禀?”

    李荣给张周看的,相当于是上听处的任务。

    一份西北将官的上奏,既关白于内阁,又关白于上听处,跟内阁写票拟不同,张周这边的意见是直接传达给朱祐樘知晓的。

    当然,一般的小事小情,诸如地方上的事务,也无须张周亲自出马,张周目前负责的,主要还是九边各镇的用兵和钱粮调度之事,以及涉及到九边的用人方略等。

    “新建伯提出的开边市,提议就很好,但只与部分鞑靼游商做买卖。”张周道。

    李荣道:“在执行上,怕是很难完成。鞑靼小王子在草原上的威势甚大,那些鞑靼游商,谁知他们会把从我们那边买回去的铁器、绸缎等卖给谁呢?”

    张周将王守仁的奏疏合上,轻描淡写道:“只是个说法,开边市的主要目的,还是先缓和跟鞑靼人之间的矛盾。以方便我大明边军未来数年的备战。”

    战场上先赢一筹,然后还给鞑靼人个甜枣吃,重开边市,让草原可以跟地大物博的中原完成一些商品上的互通有无。

    如此让鞑靼人觉得没必要去抢,但其实是为了缓和矛盾,为将来一棍子把鞑靼人敲死做准备。

    “那张先生您看,是否需要担心,鞑靼人以后从边市贸易中,把咱的铸炮工艺也学了去?即便草原所贮藏的生铁不多,但只要造出来,以后再打仗的话,就未必会占尽优势了。”李荣仍旧很担心。

    张周笑着摇摇头道:“我们大明要铸炮,还要我亲自开矿、冶铁、铸造,若是鞑靼人可以在三两年之间,就能大规模铸炮,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他们承担不起的。更何况如你所言,草原并没有那么多的资源配给。就按我说的,跟陛下提出,若再有麻烦,朝议上再提。”

    李荣拱手道:“那咱家便先回城。太子殿下,您先跟张先生学习,老奴先回城面圣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