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节 赚钱的顾虑

    第四十一节 赚钱的顾虑 (第2/3页)

从知道了赵亚宁的这个名字后,就一直很喜欢用,“所以,你应该清楚,你的名字在今天或许还是没有人知晓的,但是明天就有可能全国知名了。在你的身上进行投资,是一种投资,他们运气足够好的话,就能收获极为丰厚的报酬。”

    “可是运气不好的话,他们不是就什么都没了吗?”赵亚宁追问道。

    “怎么会?他们总得做广告的,你现在的代言费又不高,他们亏不了多少。而且你要联系现实,现在的中国足球环境很好,和足球扯上关系,总是能赚钱的。而且啤酒是就近消费的产业,他们投资给当地的球员,总是能赢得好感的。”

    赵亚宁有些沉默了。国内现在的足球形势他当然知道,而且他比很多人知道的都更加清楚。自从国家决定把足球职业化以后,原本由国家投资,国家负责的足球一夜之间投入市场,足球产业的收益被很多人瞧在眼里,他们的介入确实使得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或者说是市场化的进程异常迅速,到了2002年世界杯入围决赛圈,中国足球的热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在外国踢球的年轻人,确实是备受关注的。科迪亚说的投资到赵亚宁身上能换来巨额收益也许是假的,但是投资到赵亚宁身上,在现在这个时候,一点都不像是差劲的交易。

    只是赵亚宁心里还或多或少有些顾虑,他并不确定自己这一次能够入选中国国家队,如果自己入选不了,那么自己的名字短时间内就不能变成利益。而进一步说,如果自己的名字不能在短时间内变成收益,那么投资到自己身上,是否还能收回本钱?

    赵亚宁比一般的外行更了解中国足球的现状,因此,他对中国足球的未来并不是非常看好。

    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后,确实是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可是人们只看到了巨大的收益,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收益这种东西,是需要卖出商品才能换来回报的。足球的商品无疑就是球员,是高水平的足球比赛。那么,这些现在换来了巨大收益的足球球员们,是哪里来的?

    球员不会凭空冒出来,现在的这一批活跃在国家队的球员,还都是职业化之前,国家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那一批球员,中国足球虽然现在看起来欣欣向荣,但是其实吃的是国家体制下训练出来的球员的老本,至于新球员培养体系,中国的足球界还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变得更差了。

    赵亚宁不懂得什么叫做足球的市场经济,但是他至少知道一件事:做买卖的人,不想投资就想收入,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中国足球,吃的是国家体制年代的老本,把国家培养下的球员一转手变成了市场经济下的货物,确实是一本万利,但是赵亚宁却隐隐觉得,这是在侵吞国有资产——球员是活人,不是货物,所以没人这么想,但是实际上,球员们是国家花钱培养的,但是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