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 万事皆可利用

    454 万事皆可利用 (第1/3页)

    跟张浩南一起过来的刘谌全程没怎么说话,他就是表个态,代表建康市的态度,毕竟淮西省和两江省的经济交流,主要纽带就是建康市。

    从经济发展来说,建康市的总人口略有欠缺,所以淮西省的边缘城市,就相当于做了卫星城,算是一个补充。

    行政上互不相关,经济上是很有说道的。

    一个大城市的兴起、发展、壮大,离不开基层人口的支撑,一千万人口,差不多就是个门槛。

    这个道理也是非常简单粗暴,对一个工业国来说,有多少人口就是有多少市场。

    当然,倘若还不是工业国,那通常来说,人口越多越是负担。

    中国是特殊例子,在中国之前也有,前苏联初期同样是特殊例子。

    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也就这么两个一死一存的案例,再无其它。

    张浩南现在别看一副叱咤风云的狗样,但实际上以他现在的财力、资源,要涵盖一个五十万人口的农业县转型,那都是做不到的。

    “人口红利”这个概念,要到本国工业化进程影响到全球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权,才会全面推广。

    所以涂中市也好,鸠兹市也罢,哪怕在两江省省内都排不上号,但张浩南给与的尊重都是有的,对方感觉不错,剩下的就是把好处做的看得见摸得着。

    倘若把政府当狗耍,背后靠山牛逼那也不是不行,但谁能保证自己万古长青?

    张浩南把巩茵踩在脚下羞辱,但也让朱跃进及广陵市各方面干部都有业绩,钱多只是其中之一,跟自己一路的人多,才是王道。

    “这个平台呢,对一般小种植户,是相对来说利好的。只要达到‘大桥茶叶园’的收购品质要求,那就能建立长期供应关系,甚至还能在交通相对不便的乡村,扩大‘沙城食品’的农村供销合作社,建立单品类的经济作物价格渠道……”

    张浩南跟几个市的干部也透露了一些自己的商业计划,“像茶饮料这一块,‘沙城食品’在出口方面是有考虑的,不敢说替代倭系的乌龙茶品类,但是像微发酵的茶类,还是有非常大市场。”

    解释会就是释疑,把一方疑虑的地方解释清楚,这就行了。

    怎么解释不重要,云山雾罩的套话还是大白话,就是个形式,能理解就行。

    “那对一部分相对贫困的农村小户来说,这倒是个机遇。”

    宛陵市的人琢磨之后,便接着问道,“对家庭种植面积,应该是不作要求吧?”

    “没有限制,哪怕是野生的茶叶去采过来加工,只要通过‘大桥茶叶园’的品质标准,就可以。并且我还可以做个承诺,也算是保证吧,在某些经济贫困的乡村,设置一个采购配额。比如说原本一百吨的配额,可以给某个村多个几吨,这样配额上如果自身产能不够,土地产出有限,也能把配额拿去交易,总归会有大户愿意吃下来的。”

    “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上,就要当地干部的素质提上来,如有必要,可以双管齐下。设置农村常驻办事员,可以从大学招募愿意去基层做事的应届生或者临毕生。政府和企业,对这些学生,可以适当地放宽招聘条件。比如说原本要本科的,放宽到大专;原本要特定专业的,可以放宽到普遍专业……”

    多这句嘴,放之前淮西省的干部肯定当张浩南吃饱了撑的管得宽。

    但现在不会这么想,因为“沙城食品”“大桥食品”的企业形象必须是正向的。

    地方村干部稍微蛮横一点,完全可以垄断本村所有小门小户的产量,并且隔绝农民跟上级政府和大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

    上头传达下来的文件不公开,企业分发的标准不通知,基层的信息渠道淤塞,时间不需要太久,两个季度,就可以让企业形象在当地垮掉。

    这也是为什么“沙城食品”的农村供销合作社之前推进得那么慢,做得那么谨慎,基本都是在张浩南能伸手的周边城市。

    等到后来省里挂了号,又有魏刚倾力投入了政治资源,算是给“沙城食品”兜底,那么当一个新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成立,原乡村干部跟“沙城食品”发生利益冲突,滚的不会是“沙城食品”。

    并且现在已经是两江省农业相关的招牌政绩,就跟工业上“招商引资”一样,两江省基层自然村能够请来农村供销合作社落地,这就表明本地产出品质过关,投资环境稳定……

    大原则肯定是经济问题,但肯定不可能全靠钱来开道。

    只是两江省的经验,那是张浩南和魏刚一路火并出来的结果,背后冲突成百上千,不说经济上的账,政治博弈都不知道有多少,地方跟地方,省里跟地方,省里跟企业,企业跟地方,都会有大量资源交换。

    这种经验,复制到淮西省,那是行不通的。

    所以只能重新摸索。

    就像在岭南省的唯一一个农村供销合作社,其主要经济作物跟两江省不同,其主要地方势力上的支撑,也跟两江省不同。

    张浩南在两江省靠的是政府,但是在雷州市,光有政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