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接下来怎么做?

    第二百一十三章:接下来怎么做? (第1/3页)

    周瑞拿出厚厚一沓稿纸,凝神查看了起来。

    虽然是自己看自己的东西,但离了那种“伪大师时间”的加持,周瑞依旧看着有点晦涩艰难,只能说很庆幸留下了手稿,否则一觉醒来,脑子里能留下多少东西还是未知数。

    现在有了手稿,他大致能摸清昨天的脉络。

    昨晚天之启示的表象,是一种“电控可调节全波段吸波薄膜”。

    而天之启示的内核,则是一种全新的“复合结构超材料”。

    所谓“超材料”,是一个目前刚刚被提出的概念,一直到周瑞重生前才逐渐斩头露角,进入实际应用。

    超材料指的是:元素本身并无奇特之处,但在微观层面,拥有精密的几何结构和尺寸,从而改变了物理性质的全新材料。

    还是拿烂大街的碳举例,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带来的物理性质可以说天差地别,这是第一层面。

    比如金刚石和石墨烯。

    第二层面:再上升一个维度,当石墨烯与石墨烯之间存在不同的几何排列后,还会造成更多性质变化,比如当两层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非规超导电性。

    元素就像是块砖,当科学手段只止步于宏观的时候,这块砖只涉及“硬不硬”,“大不大”等单一属性。

    但进入微观层面后,人们就会发现原本那些烂大街的“砖”,既可以盖出高楼大厦,也可以用于制造阴暗下水道,不同的排列,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超材料”。

    这张成品膜内的沉积层,拥有着一种全新的特殊几何结构,由三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半导体组成,元素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们的每一个几何角度,排列结构,都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科研成果。

    他从“天之启示”中薅下来一把,虽然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欠缺,没拿完整,但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周瑞不由感叹,“天之启示”这四个字,系统是真没吹,对得起这个名字。

    哪怕仅仅是手稿上的东西,周瑞感觉写成论文可以直接上“自然”了。

    但接下来的问题更具体一点.

    周瑞该怎么做?

    如果按照正常科研工作者的逻辑,应该是写成论文,然后找吴华民或者于存德审阅,然后被“震惊”,投稿发表。

    还得是国际期刊,之后因为周瑞是新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发酵,发酵后全世界各个实验机构被“震惊”,然后各种什么什么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