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自己制造自己?不好开的先河!

    第四百五十五章:自己制造自己?不好开的先河! (第3/3页)

架就不错了。

    目前还只有一条产线,因为设备好搞,能够参与的顶尖技术人员不好找,产线还在老带新的阶段,王德等原型机组的老人,带下面的新工程师,培养出一批后,这批人再带更多的人。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米三不会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指手画脚,点点头鼓励道:“慢慢来吧。”

    王德眨了眨眼其实不慢了.这又不是造车

    蓉飞明年的计划是保20争30,三年左右时间才能拉满40架。

    对比起对面的F22/F35,首批产量已然相当高了。

    要知道,在高精尖领域,最典型的就是航空、航天领域,还没有办法排除掉“人”的制约。

    太多工作需要一双灵巧的手,一个顶级的工程师大脑,和无数人员的“经验”、“细心”。

    周瑞看到这条复杂的产线,心里很自然的冒出来了“能否用机械智能提高效率”的想法。

    但仔细思索后,还是摇了摇头。

    材料自动化,组装人工化,是目前航空航天领域的现状。

    那些只能“人”完成的工作,精度要求太高了。

    不是机械智能有极限,而是承载机械智能的硬件目前还达不到。

    产线中个别粗浅工序,也许可以用“机械智能”助力,但这部分工作并不是制约产量的那块“短板”,不需要多此一举。

    周瑞不由得回忆起自己触发“天之启示”时,看到的画面。

    那是系统根据他的认知和记忆,为他揭示、模拟的“机械智能”相关的信息。

    其中有一段画面,就是歼20拥有大量伴飞的“超大型超音速固定翼僚机”。

    每一架都十几米的长度,超音速,配备毕方单发动机、四象隐身技术、机械智能,成群结队的追随着威龙,奔赴战场。

    画面里那些家伙,看上去可是相当凶猛致命。

    如果是无人机那么设计方案就多种多样了,制造难度也大大下降了,而且精度要求也没那么高了

    如果是这样的设备,.让“机械智能”自己生产自己倒是有可能。

    等等

    自己生产自己会不会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啊.

    周瑞想要暂时将这个想法抛开,但脑子里却不由自主的开始思考可行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