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北长春,南浦江

    第十八章 北长春,南浦江 (第2/3页)

挺零碎滴。”

    “我那死去的老爷子弗奥多罗维奇,原本是个庄稼人,在乡下替地主扛活。”

    “得了吧萨莎,憋说了,我和你唠唠家乡话。”

    “哎呀,马特洛索夫,我一看你啊,就想起了我那二小子。”

    “伊万大叔,听说你吹口哨都赶上百灵子了。”

    “在这屋里,他有点抹不开。”

    ……

    满屏的苏耳关近/卫军,却扑面而来了大碴子味,把江山听的一愣一愣的。

    “鹅鹅鹅……”

    实在忍不住笑出声的他,即使到了这一世也不得不佩服东北话的魔力。

    “笑什么?”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胡厂长竟悄悄坐在了他身边:“有什么可乐的?”

    江山先意外的看了他一眼,然后指着电影笑道:“这长影就是比咱们水平高,瞧瞧,多接地气啊。”

    胡啸没想到江山会如此评价这部电影。

    再仔细想想:“也对,其实那个时候的苏耳关红军,主要就是工农队伍拉成的,看来当时长影,拉来隔壁村的村长配音,还真挺合适。”

    “村长?”江山听的一脸懵。

    “就是那位伊万大叔,”胡啸小声道:

    “这片子里大部分的配音演员都是长影从隔壁孟家屯拉来的村民同志。”

    江山缓缓摇了摇头,不得不佩服:“还是咱们东北的老大哥虎啊!”

    活脱脱把一部悲壮的战争片,演译成了一部喜剧片。

    据胡啸介绍,当时长影还没改名,仍然叫“东北电影厂”。

    在译制《普通一兵》时,全厂即使是全员上阵,也没能凑够人数。

    于是厂长亲自带队去隔壁屯里找人,就连孟家屯的村长也没放过。

    在刚开始进行译制工作时,整个剧组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录成,不是话长了就话短了,换句话说就是音画不同步。

    再加上铺着稻草的隔音墙录音条件太差,录音设备还时不时的摆烂,结果导致整个译制工作比拍一部电影的时间还长。

    “这《普通一兵》的译制工作,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