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令血压上升的超级广告

    第二百五十七章 令血压上升的超级广告 (第3/3页)

因,还是底子好。

    “制罐厂?”

    黄永钰明白了,现如今这个社会,铁罐可是外包装的主力军:“那效益一定很好吧。”

    “必须的呀,”江山继续往下走:“铁皮跳蛙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1922年。”

    “这么早?”

    “留学回国的项康元先生投资创办了一家制罐厂,什么饼干罐、糖果罐……

    由于生意实在太好了,以至于厂里制罐产生的铁皮边角料,都已经堆积成山了。”

    “明白了,”

    不仅是黄永钰,跟在两边的各位听众朋友,这会都想明白了。

    “于是,他就开始利用这些边角料制作玩具了?”牵着江小鱼的刘小庆,脱口而出。

    “聪明,”江山夸了一句:

    “康元厂用这些边角料,仿制出了德国的发条小青蛙玩具,没想到投放市场后大获欢迎,他们很快又生产了其它几款铁皮玩具。”

    那个年代的玩具利润,可比铁罐高多了。

    普通工人月收入在300到1000文钱之间,一只鸡蛋3文钱,一斤牛肉25文钱。

    而一只发条铁皮玩具的价格,竟能在卖到600至3000文钱。

    渐渐的,康元制罐厂的副业便开始逐步超越主业了。

    不仅如此,还喊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凡我中国儿童,必有康元玩具。

    “最鼎盛的时候,还发行过股票,”江山笑道:“据说,在当时还是涨得不错的一支票。”

    “你手里这只青蛙,就是那个年代生产的?”黄玉钰觉得也只能是这个原因了。

    “您猜对了,看见这商标里面的饭碗和筷子了吗?”江山指给他们看:“这就是那个时候康元厂的标志。”

    “嗯,看见了。”

    “再看看这个NO.214,”江山上下抛了抛小青蛙:“准错不了。”

    “这就是你喜欢的历史?”黄永钰摇了摇头:“孩子啊,这算什么历史呀,改明儿我一定要好好给你上一堂课。”

    “知道外国人有多喜欢这些老玩意吗?这就叫玩具收藏家。”

    他知道黄老师要给自己上的是什么课,毕竟也是在荣宝斋待过一段的人物。

    但,此刻的江山依然为兜里的小青蛙感到欣慰。

    毕竟,也是个在后世能卖上大几万的小玩意。

    自己能在冥冥之中与它相遇,又怎舍得与它擦肩而过!

    嘴上说着瞧不上,可这一会的黄永钰,也开始寻摸旧铁皮青蛙的身影了。

    不光是他,故意落后几步的陈佩丝,都已经在一家旧货摊上拿起了一只小青蛙。

    跟在他身旁的刘小庆,踮着脚一块辨认:“这背后写的是什么字呀?”

    “消灭一切……后面看不清了。”

    “用不着看了,”邵伯林从他怀里接过江小白:“这一只肯定不是30年代的。”

    正和江山齐步走的黄永钰,嘴巴眼睛哪一样都不耽误:“不过听你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了三十年代的浦江。”

    “我也一样,”这一会的江山同志,笑的比初升太阳还要灿烂: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嗯?你还会唱粤语歌?”黄永钰脚步一停,特意外的看着江山:“不过这是什么歌?听着还怪好听的。”

    “忽然歌性大发,胡乱瞎诌了两句。”

    “谁信啊,”黄永钰也是老狐狸。

    他这会心里跟明镜似的:“肯定又是利用工作之便,打听来的小道消息吧。”

    “还真给你猜对了,我最近设计的一条广告,即将在香江的无线上播了。”

    “可了不得了!”

    再过几天,即将迎来1980年的元旦,

    香江无线的电视剧《上海滩》,也将在那一天登上屏幕。

    但,此刻更令江山兴奋的,却是即将与《上海滩》同步播出的“白猫”广告。

    这一会,江山满脑子都是浪奔和浪流。

    一想到几年后黄永钰扇醒黄沾的那巴掌,他就赶紧伸手扒上了黄老师的肩膀。

    “忽然干嘛呢这是?”黄永钰斜着眼瞧着他。

    “巴结您呗!”

    江山这会扒着黄老师大步向前:“永钰叔,你有的时候真是帅极了!”

    “什么叫有的时候,我一直都很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