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真金白银的较量

    第三百二十三章 真金白银的较量 (第2/3页)

   “原来是这样啊……”谢馆长往深处想了想,既然如此:“江总编,你以后一定要常过来坐坐啊!”

    “您放心,我还得上门收您的投稿呢!”

    “对对对,”谢稚柳这才想了起来:“我还有一篇论述要写呢!”

    搁下电话,江海一下就按灭了香烟:“老三,你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为什么事给我打电话?”

    江山倒真是没想到谢稚柳会连夜作战:“不就是《雪竹图》上发现留言的事呗。”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还用问嘛,”江山有板有眼的学话:“你刚刚不都冲着电话说了嘛:“真有发现?都写了什么?您一定找的很辛苦吧。”

    “嘿,”江海笑了,但转眼:“那你知道那字都写在哪里了?写得又是什么?”

    “这我就不知道了,”知道也不说:“写哪了?”

    “说是在一小节竹子上,倒着写了‘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個小字。”

    江山点点头:“噢!”

    “听得出来老先生非常激动,”江海这会也很激动:“说是已经给有关领导的家里去了电话,大家都很兴奋,约了明天一早就去博物馆参观鉴定成果。”

    江山点点头:“这消息在他们中间,还真是个大事件。”

    “是嘛?”江海愣了一下:“说来还真挺奇怪的,谢馆长硬说是我的一番话让他们对《雪竹图》再次动了好奇心。”

    “这有什么奇怪的,”江山东岔西指:“很多时候,都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我清什么呀,”江海一想就心慌:“你当时是没在现场,我如今说瞎话的水平都快赶上你了。”

    “这怎么是瞎话呢,”江山直呼天地良心:“MZX作证,我对你说得话句句属实。不过嘛……大哥你现阶段成长的是挺快的。”

    “瞧你这话说的,瞎话到嘴边也成优点了?”

    “正所谓技多不压身,”江山一再强调要全面发展:

    “向您这样身处第一线领导岗位的同志,即便不要求三步舞池、四圈麻将,但两三句官腔,还是要会点的。”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江海一时没捋顺,但还是笑了起来:

    “不过我今天才明白,你为什么爱跟一帮老同志待在一起,他们虽说是有点较真,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很和蔼可亲的,别说,能近距离与文物接触的感觉还真挺好。”

    “那是,你也不瞧瞧这帮老同志是谁,”江山能是瞎耽误功夫的主?“不过要说到和蔼可亲嘛……等你以后接触多了就明白了。”

    “明白什么?”

    “什么都明白了!”

    到了这一级别的专家学者,平日里大多数都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

    可一旦在专业上较起真来,那可就不是轻易能善了的事了。

    尤其是剑宗与气宗的碰撞,绝逼就是一场宁愿自伤一千、也要伤敌八百的沉舟之役。

    理不清、劝更盛……往往一场争辩得绵延数年,才能分出个子丑寅卯。

    1995年,浙-江举办了一场名家云集的秋季拍卖会。

    来自绍兴的一位买家,以110万的高价拍下了一幅张大千款识的字画《仿石溪山水图》。

    从画名的字面意思就能了解,这是一幅张大千仿照前人名家画风的作品。

    心许是这幅画的成交价实在太高了,一时间什么传闻都随风而起。

    原本还挺得意的绍兴买家,却在一次无意的展示中,被在场的一位专家起了质疑。

    这还了得,这可是90年代的百万巨款。

    于是,这位绍兴的企业家赶紧将这幅画送去给谢稚柳鉴定。

    谢老在看了画后,鉴定此画“为真迹无疑”,并当场出具了鉴定书。

    但依然不放心的买家,在另一位高人的指点下,携画进京。

    又将此画送到了徐邦达的眼前。

    果然不出意外,意外就出现了。

    经过徐半尺的一番细察,这幅《仿石溪山水图》被鉴定为摹本。

    也就是说,这幅画是别人模仿着张大千的风格,临摹了古人的画作。

    听听,听着就乱。

    在得到这一结论后,买家当即就怒了。

    随即便向拍卖公司提出退货。

    因拍卖行死活不肯把钱吐出来,买家只能向杭-州、浙-江最高人民法院先后提起了诉讼。

    但这场看似买家与拍卖行之间的官司,实则却也成了谢稚柳和徐邦达之间的较量。

    内部人士都知道,要论习书作画的手上功夫,徐邦达肯定比不了谢稚柳。

    但要论过手的字画鉴定案例,活着的人里无人能和徐邦达相提并论。

    若硬要拉出一位的话,也只能是启功先生了。

    在即将到来的1983年,国家文物局将成立一支书画鉴定小组。

    这个小组的成员除了有徐邦达和启功,还有鉴定出《清明上河图》真伪的杨仁恺。

    可以说个个都是身怀绝技,但为首的小组长身份更牛,他就是浦江博物馆的馆长谢稚柳。

    这一鉴定小组的任务,除了要巡视全国各省市博物馆的工作情况,还要把馆里有争议的藏品也顺便鉴定一番。

    于是,一路好戏便开唱了。

    这场面向全国范围的巡回鉴定历时8年之久,期间尽是谢、徐二位大将的纷争。

    谢稚柳即是小组长,又是著名书画家。

    说话气度自然不比寻常,常常都是一言九鼎、不容质疑。

    相比其他几位好说话的老专家,徐老的眼里却掺不了一粒沙子。

    身处故宫,眼界极宽的他,阅画无数、真假皆有。

    历代名人字画的风格特点,一撇一拉、一点一勾早已经输入脑海、随时调阅。

    在诸多辩论场上,往往他所提出的一个关键知识点,或载入史册的佐证,都会令谢方猝不及防、无法回驳。

    但奈何对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