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血管的改变必有原因,一步到位的检查

    第376章 血管的改变必有原因,一步到位的检查 (第1/3页)

    “没有!”

    家属摇头。

    李敬生的本意是想查看一下最初的检查资料,然后与近期的检查资料做个对比,寻找其中一些蛛丝马迹的变化。

    家属没有保留当初的检查资料,他只能寻找其它的突破途径。

    如果当初刚发病时有脑部CT、核磁之类的影像检查,便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对比。

    哪怕只是做个头部彩超,也有很大的诊断意义。

    不过即便是在十一年前,总费用三百多块钱,既要做检查,又要拿药,患者当时做了脑部CT的可能微乎其微。

    那时候很多医院的条件都相当简陋。

    就像李敬生的诊所一样,也是一点点添置新的设备,才变得越来越好。

    那时候,很多医院都只有X线、B超这两种影像检查设备。

    如果去翻阅二十年前的医学教案例,便会发现那时候的生化、影像学检查都很单一。

    李敬生决定等会中午吃完饭,查资料对比一下。

    “大叔,你们先回车上休息,我等会查一下相关资料。我看了一下你带的近期检查资料,有一份脑部核磁共振检查,一份头部CT检查。你们有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基础上,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吗?”

    核磁共振检查的精确度极高。

    而且它能够成像一些深腔的病灶,显影效果比CT还强。

    即便到了今天,大医院仍然把它当成一个压箱底的影像学检查。

    绝大多数人只听过MRI检查,几乎很少有患者知道核磁共振成像,还有一个专门查血管的MRA检查方式。

    它主要显示血管及围绕血管周围的组织,这能够让医生很好的观察血管情况。

    特别是颅内血管的检查,常常会用到它。

    “没做过。”

    老头摇头。

    做核磁共振检查,费用不低。

    也没人会重复做这个检查。

    “行,你们先去休息吧!中午我先去查查资料,然后想办法找其他医生一起诊断一下。你们大老远从外省过来非常不容易,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向我反映,只要在我能力范围之内,都会尽量想办法帮你们解决。”

    李敬生把人劝走后,继续坐诊。

    还好,一大早来了两个棘手的患者后,再没遇到特别难诊治的。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特意上网查了一下颅内血管的解剖图。

    因为这种是标准化的教学图,参考意义要小一些。

    他准备找学校教大体课的老师问问。

    此时,李敬生本身也已经是一个老师了。

    他在江离市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给骨科医学的狄教授当助教。

    叶辉等人都算是他的学生。

    不过他在这家医学院校目前还只是挂职,基本上从没去那边上过课。对学院的人事并不熟悉。

    所以,他准备找母校的一位老师帮这个忙。

    李敬生平时在同学群内几乎不发言。

    因为自从同学们知道他现在混得很好以后,各种套近乎,拉关系,让他很烦。

    只要在群里一露头,总少不了几个窜出来拍马屁,讨好他的家伙。

    他翻开通讯录,找了一会才找到那位负责教大体课的鱼老师电话。

    试着拨打过去。

    “你好,请问哪位?”

    电话那端传来略显清冷的声音。

    “鱼老师您好,我是3117班的李敬生呀!”

    “哦,是你啊!听说你现在自己开诊所了,过得还好吧?”

    老师们的消息也还是挺灵通的。

    不过他们通常只关注经常联系的学生,还有就是混得特别好的学生。

    李敬生毫无疑问,属于这其中逆袭的典范。

    从烂泥堆里面挣扎着爬出来,成为了同学们羡慕的成功人士。

    “谢谢您的关心,我现在除了工作比较忙,别的都挺好。今天打扰您,是想找您索要几张成年人的颅内血管解剖图。我遇到了一位从外省赶过来的年轻女患者……”

    李敬生把病人的情况与事情经过大致说了说。

    鱼老师听了后,倒也没有推辞。

    “这样,你加一下我的微信,一会我找几张实物图拍照给你。”

    “谢谢您!”

    李敬生觉得大多数老师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存在。

    当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

    “鱼老师,您的身体还好吗?”

    李敬生问道。

    “除了腰椎和颈椎有点问题,别的都还好。你也知道,这都是职业病,没办法避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