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估息治疗基本是死刑,内镜创新之路

    第488章 估息治疗基本是死刑,内镜创新之路 (第1/3页)

    这个患者的病情同样不算特别复杂,已经明确诊断为早期胃癌。

    但是癌症的位置在贲门,比较特殊。

    贲门位于食管与胃的交接处,算是进入胃的一个缓冲地带。

    它也常被医生们戏称为胃部的入户门。

    患者的肿瘤很大,接近五厘米,做常规手术要把贲门切掉。内镜手术则很难处理直径超过2cm的肿瘤物。

    “这么大的肿瘤,通过胃肠镜解决,我比较担心复发诶。”

    李敬生实话实说。

    内镜这些年发展迅速,很多患者了解了这门新技术的优势后,不管什么病,只要医生告之需要手术处理。病人就会提出,能不能做内镜手术。

    当然,站在患者的立场,提出这样的要求并没有错。

    因为做传统的大手术,需要开胸开腹,创面大,恢复时间长,风险也是特别高。

    内镜手术的创伤小,恢复时间短,风险相对要小很多。

    对于一些身体患有基础疾病,本身就很差的病人,尤其友好。

    内镜刚出来时,曾经有内镜医生牛B哄哄的在一次学术交流大会上对传统外科医生们说,内镜手术可以把传统手术的禁忌症,变成适应症。

    当时确实引起了一定哄动。

    内镜也并没有吹牛皮,真的把很多只做估息治疗的病人,从绝望中拉了出来,帮助他们重新恢复健康。

    说不上活人无数,至少也为人类医学立下了赫赫战功。

    只是因为是一门新兴的医术,自然存在很多技术上的不成熟,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比如内镜手术对付超过2cm直径的肿瘤,就显得很弱。

    它需要分块分段切除,而不是完整的一次将整个肿瘤切掉,这导致手术很难切干净,非常容易复发。

    所以,医生坚持让某位患者做传统手术时,患者就别一根筋的一味追求高效,安全。

    没切干净,肿瘤复发,还得再次手术。

    而且复发的次数越多,理论上来说,扩散、转移的风险是呈几何倍数增加的。

    “患者的年龄你也看了,偏大。还有,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不好。做传统手术,根本没哪个医生敢接收。我已经让患者的家属去外科那边问遍了,就算是一位特别头铁的主任医师,看了患者的情况后,也是连连摇头。

    给出的意见就是让患者买点中药喝喝,然后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多出去走走看看。”

    这基本上就是劝患者别治了,等待死亡。

    田主任此刻露出一丝愁容。

    看得出来,他是发自内心的为患者感到担忧。

    别的医生可以叫患者吃点中药,吃喝玩乐渡过所剩不多的时间,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只要患者有要求,他就必须想尽办法为患者治疗。

    “患者已经七十五岁,算是高寿了。他的治疗意愿特别强烈吗?”

    李敬生问道。

    “患者倒是看得开,对生死看得很淡。但是患者的妻子坚决要求为患者治疗,哪怕是把夫妻俩住的房子卖了,也要给丈夫治疗。这对夫妇很恩爱,丈夫和妻子几乎形影不离。患者的妻子私下还找到我,说是老伴如果不在世了,她也想跟着一起下去。

    老人的儿女知道了母亲的想法后,也表示不管花多大的代价都要治疗父亲的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