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惊天弊案(完)

    第146章 惊天弊案(完) (第1/3页)

    封建时代,无论哪个朝代,纸面上的法令都是相对完备的。

    但实际上执行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都是形同虚设,漏洞百出。

    这并不奇怪,因为立法者和执行者,通常都不是一批人,甚至二者之间有着极大的身份差距。

    立法是相对容易的,几个文人聚在一起搞一搞,就能出台一部法令。当然,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另说!

    然而执法却是一件需要花费极大成本的活动。更可怕的地方是,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到相关机构日常工作的每一天。

    这个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时间、金钱、人力等等。

    在执法机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尽量节省执法成本,要不然别说办事了,执法者都可能在几天之内,被高强度的工作给累死。

    具体的可以理解为:

    在不出大事的情况下,相关执法部门随便糊弄糊弄就得了。

    比如说,隋唐时期的刑部,其职权范围就非常小,只限于对平民及七品以下官员有行刑权,但一般没有处罚权。而处罚权基本属于大理寺,并且对中高级的官员也归属于三省中的“门下省”监管。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刑部的事情办不完呗,只能转给其他的部门呀!

    所以换言之,当官的犯了法,根本不鸟刑部。找关系疏通,也得去找大理寺的关系。

    嗯,总结一下,就是刑部基本不管刑法,徒有其名而已。

    那么刑部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工作职责呢?

    作为三省六部当中比工部、礼部地位还高的部门,刑部官员是干啥的呢?他们有什么权力可以支撑这个部门的地位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大唐国内的各种审计。

    包括但不限于: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公廨、勋赐、赃赎、徒役课程、逋欠之物,及军资、械器、和籴、屯收所入等。

    这些项目的审计核验,都是刑部在负责。

    刑部更像是方重勇前世的“审计署”,而非是“司法部”。

    别看刑部纸面上管得很多,具体条例一大堆,似乎很牛逼,似乎比方重勇前世相关部门还精密完善。

    但其实这些不过都是糊弄人的而已。

    刑部中的“比部司”专门负责这些审计工作,但这个部门有多少人呢?

    只有比部主事四人,比部令史十四人,书令史二十七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加起来整整五十人。

    那么大一个大唐,疆域何止万里。就这么五十个人,要把大唐疆域里所有相关的政务报表都审计完。别说是人了,就算是换上机器人,没日没夜的干活,也只能干完沧海之一粟。

    更何况这些中枢官员上班的工作时间并不长。

    按唐代官场的明规则(潜规则只会更懒散),中枢官员一年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放假。大唐经济在封建时代可谓是巅峰时期,各种事务需要审计的多如牛毛,这点人就算是数审计单据的页码,估计都数不过来。

    没有电脑,没有计算器,晚上不加班,再加上封建时代这个工作效率。

    用脚指头想就能知道这里头猫腻多大了!

    属于典型的“看起来美”,但实际上完全不顶用的制度。

    所以比部司的真正日常事务,便是随便看看下面各州或者各个节度府送来的总清单。没问题打钩就行了,然后下班以后跟同僚去喝酒,去平康坊狎妓,在胡姬那白花花的身子上发泄一下工作的苦闷。

    也就这样了,工作是干不完的,身体比较重要。

    然而此时此刻,刑部衙门,刑部尚书的案头,却摆着刑部比部司主事刘晏的一份报告。现在天色已经黯淡下来,刑部尚书张均,正在烛光下翻看刘晏所写的这份文书。

    张均是唐代名相张说之子,善于写文,对于数学和审计却是一窍不通!张均曾经跟张九龄是一党,张九龄是张说的学生,宇文融是张说的政敌,而李林甫当初受了宇文融极大恩惠。

    所以自然而然的,这一脉相承的关系,躲过了几年前的派系大清洗,现在张均与李林甫在朝中势成水火,他毫无意外的投靠了左相张守珪寻求庇护!

    算是同党了!

    刘晏在刑部算是个专业能力很出众的官员,更是当年李隆基钦点的“神童”。张均对刘晏的审计报告不敢怠慢,却又不太看得懂对方写的东西,所以心里一直在犯难。

    不过好在过程虽然没有看懂,但是结论张均倒是看明白了。

    刘晏报告里面,最后一句话直截了当说了:河西节度府下面的五个州,最近四年向朝廷上报的经济数据,应该绝大部分都是编造出来的,只不过账面做得很好看,破绽很少而已。

    其中四个州他确信绝对是假数据,只有沙州暂时找不到破绽,但既然一个节度府下面的其他州都出了问题,那么沙州的数据也必然是假的。

    窝案嘛,懂的都懂,就算有白沙在黑沙里面,想独善其身也是很难的。

    刘晏认为:沙州那边做这个账目的人,绝对是一个专业能力很强的地方官员。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