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春天来了,陈登病重了,孙策蠢蠢欲动了

    第237章 春天来了,陈登病重了,孙策蠢蠢欲动了 (第1/3页)

    面对诸葛瑾描绘的大饼,华佗当然选择了全盘接受。

    偶尔一两个病例治得慢一点,对华佗的名声影响终究有限。但如果能在自己的毕生医学著作上,再添砖加瓦一大块内容,那可是彪炳史册的。

    孰轻孰重,华佗心里很清楚。

    于是,第二天广陵太守府就对外宣称:陈府君病重,需要长期卧床调治。

    为了方便看诊,陈登在太守府所在的这条街上,就近送了华佗一座大宅院。宅院有好几进深,后面作为住处,前面几进可以改为药堂、诊所。

    这样陈登不需要他看病时,华佗也能抽时间给别人看看。至于诊所和药堂里除了药材以外的其他器用开支,当然也都有神秘金主帮着包办了。

    华佗这人也不算很爱钱,但别人投其所好他还是会收的。尤其诸葛瑾送他的东西,很多华佗确实喜欢:

    诊室的装修一看就很洁净,墙壁全部刷了细腻的石灰浆。器用布幔也都很洁净,包扎用的亚麻纤维纱布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甚至还有优质灌钢和最新淬火工艺打造的全套新式手术刀、各种青瓷的消毒器皿。

    哪怕华佗是个非常淡泊名利的人,他也不可能拒绝这种能让他的工作事半功倍的好东西。

    不过别看这诊所搞得大张旗鼓,实际上后来只有华佗的一个徒弟每天轮班看诊,遇到非常疑难杂症的,才请教师傅出手。

    剩下的一個徒弟,以及华佗本人,都忙着研读《曲蘖论》,并且观摩那些发酵微生物实验呢。

    诸葛亮的《曲蘖论》一共有两万多字,华佗把字句读一遍、初步理解,也能花上至少十天半个月。再结合实验观摩,一两个月能基本看懂就不错了。

    而这一两个月里,诸葛瑾也在吩咐豫章来的烧瓷窑工匠们,另外搭建一座烧有色玻璃的窑口,再试验一下添加配方。等华佗把前面的东西研究完了,这儿正好接上那些要用到玻璃烧瓶的后续实验。

    如果出现意外延宕的话,那就拖着呗,到时候华佗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沉没成本了,也不会轻易放弃的。拖到衣带诏爆发、孙策响应曹操,绰绰有余了。

    而外人并不知道这段时间华佗在忙什么,看他久住广陵、每天亲自出诊的时间不多,还当陈登真是过于病重,片刻离不得他。

    不出十日,陈登病重的消息在广陵就完全谈不上秘密了,还传到了长江对岸,连孙策周瑜都知道了。

    孙策周瑜一开始还担心有诈,又派出细作过江探查,反复确认无误,这才放心。

    而且孙策和周瑜还发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陈登病重,似乎广陵郡这边的刘备军水军出动巡江的频次也减少了,一切都进入了按兵不动的状态。

    相比之下,倒是同在长江南岸的丹阳郡芜湖县一带,关羽的水军最近戒备越来越森严,各种虚张声势在长江上往来巡逻刷存在感。

    这一切看在周瑜眼中,虽然暂时还无法理解,但也给了周瑜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

    ……

    花了几天时间,把华佗一行搞定,也把修烧玻璃窑、安排“巴斯德细菌实验”的事儿安排下去后。

    诸葛瑾也终于可以回到自己原本的工作节奏上来,继续自己在广陵的视察之行。

    这天转眼已是二月初二,龙抬头。差不多是万物复苏、春耕即将开始的日子。

    诸葛瑾就调整了工作顺序,先花了七八天,亲自视察了广陵郡境内、去年冬天的圩田改造、射阳泽疏浚工作成果。顺便还亲自督办春耕劝农工作,让各县尤其注意新来流民的春耕。

    广陵郡前年还只有四十几万人口,但去年灭袁术的时候,就流入了十几万淮河上游来的流民。

    后来曹操灭吕布时,又从彭城、琅琊两郡,还有东海郡位于沂水以西的五县,流出了二十多万人口,其中下邳和东海承接了一半多,但广陵也承担了近十万。

    所以现在的广陵郡,人口已经膨胀到了接近七十万,足足比两年前多了五成!

    人口的剧增,对耕地的需求自然巨大,广陵郡地处后世的苏北平原,适合耕种的平地肯定是不缺的,关键还是水患沼泽太多。所以哪怕年年利用冬季农闲、组织以工代赈修圩田、疏浚灌溉设施,还是跟不上人口的流入。

    诸葛瑾估计这种让百姓全年高强度劳动、不得休息的日子,还得再持续数年。尤其是去年开始,广陵和东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