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诸葛瑾:周瑜投降,我就放弃追杀孙权

    第295章 诸葛瑾:周瑜投降,我就放弃追杀孙权 (第1/3页)

    江东四阀,顾陆朱张。

    顾雍答应等明年风头过了、就去江夏郡做地方官。

    陆议也答应了去军中继续当一个没什么立功升迁机会的水军将领。

    顾陆两家的安置一搞定,江东的门阀问题也就搞定了一大半。

    至于后面的朱张,其实不用诸葛瑾出手,天然就已经解决掉了——江东的朱氏虽说有两大分支,但朱治、朱然一门好歹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朱治祖籍丹阳郡,族中多有势力,在天下大乱之前,丹阳太守就常有举荐朱治家的人为孝廉,包括朱治本人也是这么入仕的。随着朱治一门站错队死硬跟随孙坚、孙策两代,被关羽灭了,朱氏至少去掉了三分之二的势力,剩下的小鱼小虾,稍稍收拾一下就搞定了。

    江东张氏,倒是跟张昭、张纮没什么关系,这俩都是淮泗流亡北士,一个徐州彭城郡人,一个徐州广陵郡人。

    江东的张氏,历史上主要指张温一族,如今张温还不出名,只是個少年。张氏此前的话事人是张温的父亲张允(跟荆州那个张允不是一个人,同名而已。包括张温自己也跟董卓的老上司、已故司空张温同名)

    这个张允在四年前孙策任命其弟弟孙权为奉义校尉后,就担任了孙权的东曹掾。如今因为站错队、孙家人的宁可逃亡也不投降,张允自然也被牵连,诸葛瑾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削弱其势力的机会。

    诸葛瑾也不用做得很绝,为了笼络人心,也没必要追究对方的罪行,但褫夺其官爵、充公其田庄作为惩罚,绝对合情合理。

    如此一来,朱氏基本覆灭,张氏被追罚。顾、陆有功而调去中枢做官。

    两罚两赏,江东四阀的初步处理思路也就理顺了。后续细节操作,自然可以交给具体办事官员,诸葛瑾只负责最初的定调子。

    搞定这一切,诸葛瑾这番巡视吴县之旅,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小目标。

    ……

    诸葛瑾抵达吴县时,已经是建安六年二月过半。

    与顾、陆两家达成安置默契后,又稍作盘桓,安抚了一下其他地方豪强,时间转眼已是二月下旬。

    这几天里,诸葛瑾和关羽商议过的“派出水军巡逻,搜查周瑜、孙权动向”事宜,也有条不紊地安排了下去。

    太史慈和陆议各自带着水军,在长江口和浙江口的各处群岛拉网搜索、排查各个岛屿。

    太史慈负责封锁北上航道,而陆议作为吴郡本地人,对当地地理更加熟悉,就由他搜查各个岛屿。

    短短几天之后,陆议那边就有眉目了,通过抓捕到的几个当地海寇,拷问出周瑜应该是转移到了甬东诸岛——因为这些海寇,就是十几天前,刚刚被周瑜端了老窝,赶出来的。

    陆议得知后,也派兵回到那些海寇的老巢查看,但只看到被摧毁的渔村、水寨,并没有看到活人。

    陆议便评估:以周瑜的谨慎,未必会直接占据海寇的巢穴供自己藏身。或许他是怕跟海寇做邻居、会被海寇连累暴露他的行踪,才把这些海寇都顺手灭干净了,路过见到就灭。

    周瑜应该是暂时选了甬东诸岛中某个或者某几个无人岛暂时藏身,至于补给物资,暂时应该还是不缺的,周瑜从钱唐、山阴启航时,应该是随船运满了物资。

    陆议不想打草惊蛇,也就没有立刻派水军一个岛一个岛搜过去,毕竟舟山群岛的岛屿太多了。他就先赶紧回了一趟吴县,把自己的发现跟诸葛瑾汇报了一下,请诸葛瑾拿主意,是否要继续一个个岛排查。

    诸葛瑾听说后,首先嘉奖了陆议的做事仔细,竟然能通过抓捕逃散的海寇,打探到相关消息。

    然后他也觉得,确实不该打草惊蛇,陆议的谨慎非常正确。

    诸葛瑾脑子稍稍一转,便想到了一条引蛇出洞的计策——虽说未必有把握奏效,但试试也没损失。

    诸葛瑾便随口点拨陆议:“眼下吴郡民心已定,子龙也已经接收山阴、句章等县,会稽应该也多半归附了。

    再允许民间散播‘曹操已于官渡之战大胜袁绍’的消息,想来也不会影响江东民心向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