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被刘备盯上的人有多难跑

    第315章 被刘备盯上的人有多难跑 (第1/3页)

    当初辛毗从青州南下的时候,赶路的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就二十来天,不算他在丹阳、吴郡驻留的延误。

    回程就要慢得多,因为他不再是轻骑快马独行,得带着太史慈的军援运输队一路行军,光是出了长江口后沿海北上那段路,就得航行半个多月。

    辛毗八月下旬向刘备辞行,估计至少九月底甚至十月上旬,才能回到青州。到时候袁谭在渤海郡的抵抗,估计已经打得比较艰苦了。

    曹军在整个八月和九月,都会在河北保持攻势,这既会为曹操得到更多冀州的土地,也能把袁谭打得越发向刘备靠拢,所以刘备也不用急。

    ……

    话分两头,辛毗行色匆匆赶路的这一个多月里,好不容易来一趟江夏的诸葛瑾,倒也不急着立刻回返丹阳。

    他如今跟二弟阿亮各自分掌一州之地,难得有机会见面,也很少能回中枢述职。

    这次回来,当然要抓住机会对刘备向上管理,顺便跟二弟一起参详一下地方政务中的疑难杂症。顺便也是借着这個名义休个假。

    送走辛毗前两天,诸葛亮在听取向朗汇报的时候,向朗就提到了鄂县兵工厂的黑火药试验还不顺利,目前只能造出可以在无空气环境下燃烧的火药,而无法爆炸/爆燃。

    诸葛瑾既然来了,也会在这事儿上搭把手,看看能不能稍稍加快点进度。

    他首先想到的问题,可能是硝硫木炭的比例不对,比如木炭加多了,才会导致燃烧慢,就鼓励诸葛亮治下的试验员们试验更多的比例配合。

    另外,作为现代人,诸葛瑾也知道一点常识,比如知道后世的火药要爆燃爆炸效果好,关键是火药颗粒化。

    但诸葛瑾前世毕竟是搞教育工作的,只会纸上谈兵。具体怎么颗粒化,是用什么黏合剂把三种材料一份份精确配比黏起来么?这些实践层面的东西他也不懂。

    这也算是教书匠的悲哀,只有空对空的纯理论。

    至于颗粒化之后的好处,他倒是能理解原理——无非就是希望在每一个局部范围内,硝硫木炭的比例都刚刚好完美。

    否则只是总的比例完美,但混合不够充分不够均匀,比如一团火药里左边硝高一点右边炭高一点,反应的烈度和速度也依然会降低。

    所以他能做的,也就是跟二弟再讨论讨论这些原理,启发二弟的思路,加深二弟的理解,然后让二弟自己去想办法落地实现。

    诸葛亮花了几天时间,学习了大哥的理论猜想后,暂时也拿不出什么实验的头绪。

    他只是简单评估了一下,就意识到这事儿今年绝对搞不定,明年也未必搞得定。

    这也就注定,对于赖恭、吴巨那边的工作,只好先按照那天诸葛亮说的备选方案推进下去了。

    想明白这一点后,九月初的一天,诸葛亮就找了个机会,跟刘备进谏说了这事儿。

    诸葛亮的说辞有条有理,想得很充分:“主公,上半年跟你汇报过的那个‘火药’,迟迟没有进展。但如今天气已经转凉,秋收即将完成,正是荆南各郡,尤其是最南部的零陵、桂阳趁冬季农闲征发徭役的良机,所以也等不得了。

    我建议立刻给零陵太守赖恭去书,陈述利害,请他今冬征发徭役,修复先秦时留下的灵渠的碶闸,再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