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袁绍之死-上

    第327章 袁绍之死-上 (第1/3页)

    鲁肃和周瑜等人启程北上赴任,已经是建安七年的二月底三月初了,抵达琅琊、东莱至少要三月中下旬。

    随着这批“早春航海人才特训班”暂时结业,诸葛瑾在吴地的航海技术种田也暂时过了一个高峰,后续会转入资源投入较少的日常经营状态。

    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船厂的扩建,抑或新船的研发,都不能影响二月底开始的春季农忙。

    吴会三郡去年粮食收成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毕竟去年前三个月还在打灭孙策之战呢,会稽郡的浙江以南部分,更是到六七月份才彻底占领肃清。

    而诸葛瑾后来又整顿水利、航运,修建圩田,大造船厂,农闲时节大兴土木,也会导致粮食的消耗量大增。好不容易收上来的租税全部要花出去,去年的财政完全没有粮食结余,最终平进平出。

    所以今年必须好好专注于劝农,一点农时都耽误不得。与民休息,争取存一批粮食下来,这样明年才好用兵,为打大仗做准备。

    也亏得如今还没有发现林邑稻,也就是后世的占城稻,所以汉末南方的农忙季比后世来得还晚些。基本上二月底开始耕地,三月初到三月中旬才是播种,直接播种在大田里,不用育秧移秧插秧。

    汉朝的水稻,品种上相当于后世的晚稻、粳米,而林邑稻则是后世的早稻、籼米。如果种双季的话,不但春天农忙要提早大半个月,而且持续时间会更长。

    古代水稻的育秧时间比现代品种长很多,大田里早稻刚种下没多久,就要开始在小田里密植晚稻育秧,等早稻收割后再把晚稻育好的秧苗移插到大田里。

    所以一旦按照后世的办法搞双季稻,而且只逮着同一块大田薅肥力的话,不但地力肥力会很快耗竭,农民也会异常辛苦,因为整個春季到夏季都会高强度劳动,一点都闲不下来。

    未来就算发现了林邑稻,具体如何使用,如何规划,也是要商榷的,不能搞一刀切。

    比如在地广人稀、开荒难度较小的地方,如果土地确实不值钱,那就可以扩大休耕轮作,早稻晚稻可以在时间和土地上彻底错开。

    也就是一户农民如果有甲乙两块田,面积大到都种不完,那就可以甲田种早稻、乙田种晚稻,也省了将来再把乙田的秧苗拔出来再插回甲田了。

    这样等于是用暂时浪费一点土地资源的代价,来节约人力,让农民的劳动“错峰使用”。

    另外,如果是偏远但水运发达的地区,当地人口的日常徭役对于本阵营的战斗力、综合实力的提升没什么帮助。那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扩大百姓在农业上的劳力投入,减少百姓在徭役上的压力,让他们多交粮少服役。

    而只要这些地方水运发达,多交的粮食就可以水路低成本运出来,一样可以为前线做贡献。

    这就好比陈胜吴广故事,就是大泽乡离渔阳前线太远了嘛,让那么内地的人去渔阳服役,误了期,变数就很大。

    要是当年秦始皇数学统筹能力好一点,让渔阳当地人别纳粮了,还管饭,多分一点人去服役戍边。然后让内地距离渔阳遥远、但产粮多、水路运输便利的地方的人不服役、多纳粮。

    诸葛瑾未来对扬州的治理思路,显然也是这样的:扬州地界太广大了,山川丘陵纵横,肥沃富饶的平原也有,但都是一块块分开的。

    所以先整治运河网络,整治好之后,梳理一遍,看看哪些地方适合出粮,那就一心一意好好种地,别的就不用管了。

    哪些地方不适合运粮到前线,运输成本太高,那就多出点人征兵入伍,或者多征点人异地服劳役、官府管饭吃。

    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不是几句话赘述得清楚的。

    诸葛瑾哪怕有后世的数学统筹思维和管理思维,也需要慢慢梳理。反正现在林邑稻都还没找到呢,这些都是后话了,要一点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间也还来得及。

    ……

    话分两头。

    鲁肃和周瑜一路北上,走了半个多月,终于抵达了琅琊郡诸县。

    鲁肃被任命为琅琊太守,所以这里就是他的驻地了。

    而周瑜如今的差遣,是给太史慈当副将,因此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