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全靠同行衬托

    第333章 全靠同行衬托 (第1/3页)

    相比于杨修在邺城取得的外交大成功,自然也就意味着王凌在临淄的交涉行动彻底失败了,只是白白走了个过场。

    毕竟袁尚袁谭不可能都取得“重大立功表现”,两个同案犯只有一个人能得到“减刑赦免”。

    好在王凌毕竟是故司徒王允的侄儿,也算是汉室忠臣家眷,袁谭是不可能对王凌怎么样的。谈判破裂后,也只是礼送王凌出境而已。

    不过对于袁尚一方,袁谭就没那么忍让了。

    三弟矫称父亲遗命窃取袁家基业、不让自己回邺城奔丧、还杀害父亲其余妾侍全家、事情还闹得邺城满城皆知,导致父亲身后名大大受损。

    郭图、辛评、荀谌等父亲生前信任的非冀州派重臣、谋士,也因此离心离德逃离邺城,崔琰、应劭等学者型官员或前辈德劭之人,也因此弃三弟而归隐青州。

    这每一桩每一件,都是大不孝,忤逆至极!也说明他袁谭才是人心所向,袁家故吏所期盼的英主!

    更关键的是,在袁谭和王凌这边谈判正式破裂后数日,袁谭才从邺城和许都方向,又得到了一条重磅消息。

    这条消息,便是袁尚给曹操上的伏辩奏表。

    一开始,袁谭只知道曹操和三弟谈成了,曹操也有撤军交接,也有一定的领土交易。

    但具体条件是什么,袁尚服软时是怎么写的,这些细节作为第三方外人的袁谭,是不可能立刻知道的,需要一個时间差。

    所以,陈琳代笔的那篇伏辩奏表四月底送出,五月份到了许都,此后十余日消息开始扩散。而袁谭这边,一直到五月下旬,才拿到了陈琳代笔的原文。

    陈琳的文学功底自然是当世一流,在他尽量春秋曲笔的情况下,袁尚这篇伏辩中,对袁绍的罪行,已经是尽最大可能为尊者讳了。

    能推的罪过全部推到了袁绍身边那些“奸佞小人”身上,尽量把袁家和朝廷数次开战的原初诱因归纳为误会。

    不过,这种文字也就骗骗天下人,骗骗普罗大众。

    对于真想抠字眼找茬的敌人而言,这种隐晦都是无效的。

    欲加之罪,还何患无辞呢。

    袁谭已经恨极了三弟,本就如同一个即将被点爆的火药桶,但凡抓住三弟一丁点错处的蛛丝马迹,他都会死揪着不放的。

    现在看到这篇表文,自然是立刻让手下文笔最好的王修先逐字逐句抠一遍(崔琰目前还没投靠袁谭,只是回到不其山隐居,所以袁谭手下王修文笔最好),他自己先把三弟的可能罪状都掌握清楚,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就召集群下,义愤填膺地宣布了对袁尚的讨伐。

    他说话的时候,已经不喊袁尚的字,也不喊三弟了,就是直呼其名,就像不打算承认这个弟弟是袁家人一般:

    “圣人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又云:子不言父过。而袁尚忤逆不孝,对曹贼阿谀谄媚、割地服罪,以求换回河间四郡,竟不惜辱及先父。

    如此丧尽人伦的禽兽,可谓狼心狗行、奴颜婢膝,必遭我袁家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唾弃,人神共愤,天人共诛!我欲替天行道,即刻兴兵伐之,夺取曹贼刚刚推出的河间四郡,再取赵、魏,恢复先父基业,诸位以为如何?”

    袁谭此言一出,大部分文官谋士都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他们也看了陈琳代笔的袁尚伏辩表文,知道其实并没有袁谭说的那么夸张,所谓“子言父过”,措辞上已经隐晦到不能再隐晦了。

    但站在袁谭的立场上,非要小事化大,抓着这个把柄大做文章,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敌人的把柄哪能轻易放手。

    只是如今袁尚新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