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一郡一策,因地制宜

    第622章 一郡一策,因地制宜 (第1/3页)

    “自古以来,没听说过这样考核地方官员治绩的。钱粮征收、平治民风,居然都不考了,只考花钱用人的高效与否,这算什么乱政!”

    诸葛亮刚安排好今年对于蜀郡主要官员的考核标准后,诸如此类的言语便很快流传开了。看得出来,那些刘璋旧臣已经是怨声载道,却又没法反抗。

    当然,面对这种颓言时,按捺安抚的声音当然也有,而且还不少,但更多都是为了自我安慰。

    比如“诸葛使君也没说钱粮征收、平治民风就不考核了,他只是越过了太守和郡丞,亲自抓这些事情,再临时征募一些人手和属吏帮着具体经办。

    既然人家有这个自信管好,咱总得观望他一年,看看结果如何。要是立刻就跳出来反对,岂不是被当成出头鸟给办了!”

    而那些散播怨言的旧臣,被这样安抚一番后,也只能先忍着。就跟他们不久之前面对王商、陈实被拿掉时,只能先隐忍观望一模一样。

    诸葛亮都放话让大家别担心某些方面的工作了,他有别的办法搞定。那么在诸葛亮的第一轮结果出来之前,大家就只能闭嘴。要反对,也要等确认诸葛亮第一轮搞砸了,他们才能反对。

    比如,他们得等诸葛亮筹不到足够的钱,或是招募不到足够的徭役人口,然后就能看诸葛亮的笑话了。只是这些结果,至少要半年后才能见效。

    跳出来太早,那就是找死。

    可以说,刘备和诸葛亮,近期都是把“历史信用”这张牌打到了极致,利用曾经积累的过往信用和威势背书,大包大揽承诺,逼得旧臣集团只能先隐忍观望配合、想等着看笑话,从而把矛盾的爆发时间点延后。

    这样做,当然也会给自己更大的压力,但却可以非常顺利地把工作先推进下去。而只要自己的硬实力足够强,将来能把承诺实现、圆回来,潜在反抗者也就只能认命了。

    ……

    因为诸葛亮其他大包大揽的举措,都要至少半年后才会暴露出可以被攻击的点。

    眼下刘璋旧臣集团们还能挑刺的,也就只有诸葛亮的“基建项目选择”问题了。

    道理很简单,工程干不干得好,半年后才见分晓,现在哔哔没用。

    但“该不该干、该优先选择上马哪些工程”,这个议题,却是在规划阶段就可以喷、可以质疑的,而且就该这时候质疑,才能避免浪费和盲目上马。

    四月中旬,诸葛亮在公布蜀郡今年的基建规划、主要是修复都江堰后,随后就亲自去都安县实地考察、勘测、深入规划。足足半个月没回成都。

    而犍为郡那边的基建规划,原本按说也该前后脚公布的,却像是被诸葛亮遗忘了,或者说是因为被都江堰的修复规划工作绊住了,暂时没时间处理。

    诸葛亮的这一姿态,很快就让不少人再次蠢蠢欲动,开始说起风凉话。

    “依我看,那诸葛孔明虽然神算多谋,却也过于狂妄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才刚来蜀郡不足月,哪里能知道下面的情形?一开始为了赶时间,闭门瞎想就许愿要今年修复都江堰,简直不自量力!

    如今去了都安县半個多月,估计是被都江堰的年久失修之状惊到了,这才要另想办法东拼西凑人力钱粮。要我看,犍为郡那边的规划,肯定是不敢贸然拿出来了。说不定他才刚来蜀中,都不知道犍为郡有什么值得投入钱粮营建的所在。”

    不出五六日,这些话就传到了一些诸葛亮新提拔的幕僚耳中,这些人的利益跟诸葛亮是绑定的,自然也颇为焦急,便想找个机会提醒一下使君。

    四月底的一天,诸葛亮刚从都安县结束考察、规划,回到成都。新提拔的蜀郡郡丞杨洪,就悄悄找上门来,连夜求见。

    诸葛亮人虽不在成都,但他用猜的,基本上也猜出了杨洪想说什么。

    所以一进门,他也不主动问,只是略带考校地等杨洪主动揭开。

    杨洪抿了抿嘴,略显焦急地说:“使君前往都安这些日子,成都城内有不少流言,认为使君好大喜功,一味只求新官上任立威,盲目大兴土木。”

    诸葛亮听杨洪直言敢谏,才收起轻松之状,放下羽扇,郑重反问:“那么你以为呢?”

    杨洪微微有些紧张:“属下自然知道,使君绝不是好大喜功之人。但人言可畏,而且大兴土木之事,毕竟事关长远,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诸葛亮点点头,若有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