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二章 奇葩皇帝?你大明最盛产的就是奇葩皇帝!

    第一八二章 奇葩皇帝?你大明最盛产的就是奇葩皇帝! (第1/3页)

    “六边形战神,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很正经的夸赞。

    在我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说某个人六边形什么的,其实就是在夸赞这人是一个全能。”

    韩成在这里给朱元璋解释,六边形的意思。

    “说宣德皇帝为六边形战神,是因为此人掌握的东西很全面。

    军事上面,他很小就被永乐帝悉心教导,后面更是多次将其带在身边打仗。

    言传身教,学了一身的本领。

    有统帅之能。

    宣德三年八月,宣德皇帝亲自率军,巡视北边。

    九月,到达右门驿,适逢兀良哈侵掠会州。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明宣宗亲自率领精骑三千人前去战贼人。

    出喜峰口,于宽河大破兀良哈部。

    此战,明宣宗亲自射其前锋,射杀三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勇武。

    两翼军并发,大破兀良哈。

    杀的贼人胆寒

    兀良哈望见黄龙旂,下马请降,明军斩杀其首领。

    扬大明之国威……

    文化上面,他自幼就被永乐帝请了高明的老师进行教授,不仅仅学习文学,还让他学习政务……”

    听着韩成的话,朱元璋心情放松下来,他已经能够确定,韩成确实不是在说反话,这六边形战神,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

    能被后世嘴毒之人,给出这样的评价,看来这朱瞻基确实不错。

    听到老四对他这个孙子的爱护,以及培养,朱元璋不由的心升感慨。

    不可避免的,想起了自己的大孙子雄英。

    老四对待那朱瞻基,和自己对待雄英何其相像!

    自己的大孙子,多好的一个孩子!

    若是雄英别去世那样早,有自己精心的培养,再加上那孩子聪明伶俐的程度,今后的成就必然不低!

    绝对不会比这朱瞻基差!

    就算是标儿真的英年早逝了,有雄英在,一样是可以挑起大梁!

    不让大明纷乱,没落……

    想起这事情,朱元璋就觉得异常难受,心好疼。

    大孙子朱雄英,是他一生的痛!

    “宣德皇帝朱瞻基,还有着不低的文学素养。

    很能写诗,七言、六言、五言,歌行体诗,词令,这些都可以写。

    保守地统计,至少在千首以上。

    除了写诗之外,画画也非常可以。

    宣德皇帝雅尚翰墨,尤其擅长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

    画了很多的画,有时自己观赏,有时则赏赐给臣子。

    比较出名的有《花下耄耋图》,《万年松图》,《鼠石图》,《武侯高卧图》,《松下读书图》等。”

    听到韩成的话,兴致勃勃的朱元璋,此时已经皱起了眉头。

    原本在从韩成这里得知,朱瞻基被称为六边形战神,是因为发展的很全面,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时候,朱元璋是真的高兴。

    为自己子孙后代里,出现这样的人物而欣喜。

    但听着听着,朱元璋就觉得不对了。

    这家伙,怎么还这样喜欢写诗?还画画?水平都还很高?

    朱元璋的眉头皱了起来。

    这不是扯淡吗?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在一个方面的精力多了,是势必会减少花费在其余事情上的时间。

    他这种英明神武,一天只睡两个时辰,其余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了处理政务上的人,尚且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

    这家伙却花费了这些多的时间,用在写诗画画上面,这不是纯扯淡吗?

    朱元璋倒也不是说写诗,画画不好,这确实是好东西。

    但这事情,需要看谁去做。

    朱瞻基若是一个闲散王爷,那他这样做,绝对没有任何的错。

    朱元璋甚至于还会为自己家出了这样一个,有水平的人感到高兴。

    可朱瞻基他不是一个闲散王爷,他是一个帝王!

    作为一个帝王,他最需要做的,是处理政务,通过处理政务,管理全国。

    而不是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对于治理国家,毫无意义诗词歌赋绘画等事情上!

    这是本末倒置了!

    作为一个帝王,诗词歌赋这些,他稍微了解一些,能够看懂也就是了。

    不必精通,更不必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

    这样真不行!

    成为了帝王,获得了权柄的同时,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有些常人可以享受的事情,对帝王而言,是要杜绝的。

    别人可以做,帝王不可以做。

    别人做是闲情逸致,帝王去做,却会遗祸无穷!

    “内政上面,也做出了不少的成就,比如彻底按住藩王。

    虽然永乐帝时,就在不断的削弱藩王了,但真的彻底解决藩王会争夺皇位的,却是一直到朱瞻基这里才完成。

    他颁布了不少的命令。

    比如,藩王不得如同以往那样,去干预地方的行政。

    藩王府官员,不得兼任地方官职。

    藩王不能和朝内勋戚贵族联姻,嫁娶都要选自民间。

    以防藩王会借此干预朝政。

    再比如,藩王不得自行来京朝觐奏事。

    藩王以及其宗亲族人,如私自来京城,或越关奏事,要受到严厉惩治。

    最为严重的,可以废为庶人!

    除此之外,诸藩王之间,还不得会见。

    藩王在封地驻守时,也不得随意出城。

    就连清明祭祖,都需须奏报朝廷允方可,子女婚嫁,也须奏经朝廷……”

    对于后来对藩王的限制,朱元璋一开始,就从韩成这里了解了很多。

    并且在得知了老四是藩王造反,成功上位之后,朱元璋本就做出了老四和老四的后人,会严格限制藩王的推测。

    因此这个时候,听了这朱瞻基的操作之后,并不觉得意外。

    甚至于,就连他在知道了老四在今后,做出来的一系列事情之后,都在不断的思索,该如何限制藩王。

    不过现在,从韩成这里得到了藩王外封这样一个策略之后,朱元璋再去看朱棣,朱瞻基等人弄出来的,这对待藩王的种种办法,顿时觉得他们的手段,一点都不高明,落在了下乘。

    生出了一些优越感。

    觉得这些后世子孙,差他差太远了!!

    “除此之外,明朝的内阁制度,到了宣德帝这里,这有了一个极大的完善。

    宣德帝即位后,内阁开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

    三杨、金幼孜等人,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

    内阁的特殊地位,还因为宣德帝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

    比如,内阁定期上朝觐见,讨论紧急国家大事。

    遵循明仁宗时期的先例,明宣宗要他们直接呈递密封的奏议,以便及时的确定适当的施政办法。

    此外,宣德帝采用了条旨,或票拟这种正规的办事流程。

    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

    一般而言,宣德帝都会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门去贯彻。

    除非是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否则并不再召内阁大臣们,进行复议。

    这样以来,内阁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拥有了更大的决策权……”

    “屁!这龟孙就是懒!

    就是不想多干活!

    所以就采用这种办法来偷懒,省下的时间,好去画画,写诗!”

    朱元璋哼了一声,呸了一口。

    作为一个勤奋的帝王,他最看不得这些。

    尤其是先一步知道了,这朱瞻基喜欢吟诗作画之后,对于朱瞻基的这些行为,更加看不上。

    说是进一步的完善内阁,实际上就是为了方便他偷懒。

    听朱元璋这样说,韩成的眉毛挑动了一下。

    这老朱不愧是老朱,往往能够,一眼看出问题的本质。

    但怎么说呢,这也是人之常情。

    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如同他这样,是一个内卷狂人,一个工作狂。

    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这样卷下去,不知疲倦,不觉得厌烦。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后,出现内阁,或者是和内阁相似的机构是必然的。

    “经济上面,则采用采用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和他的父亲,开启了号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