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零章 倒反天罡!韩成孝死朱元璋。

    第二三零章 倒反天罡!韩成孝死朱元璋。 (第1/3页)

    “韩成,咋了?你咋不说话了?”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声音之中,多少有一些慌乱与着急。

    这可是很少在朱元璋身上,出现的情绪。

    但这个时候,朱元璋就是慌了。

    标儿出声询问韩成见深那孩子,有没有做出什么错事,韩成说有。

    再然后,韩成就是这样一幅反应。

    这事情谁遇到了不慌?

    毕竟朱祁镇之后,自己大明终于是出现了一个,能说的过去的存在,为自己大明的中兴之主。

    朱元璋是真的不想在他的身上,看到太多的污点。

    但现在,从韩成的反应来看,只怕……自己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朱见深这个大明的中兴之主,在很多事情上,只怕也犯下了不少错误!

    一念及此,朱元璋顿时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边上的朱标,也坐不住了。

    要知道,一直以来,韩成在说未来的事情时,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一旦出现这种反常的表现,那自然是出大事了!

    比如,说自己在十年之后去世。

    比如说老四才是永乐大帝。

    比如说关于朱祁镇的事。

    韩成都是吞吞吐吐。

    现在,说起朱见深犯下的错误时,韩成又一次出现了一反常态的表现。

    这让朱标也慌了。

    大明后代的皇帝们,一个个都这样奇葩的吗?

    好不容易出现了朱见深这样一个,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人,结果现在,却同样是一个有大问题的?!

    被恋人系统上突然爆出的消息,给弄的满心震动,并在为历史上时空的朱允炆,以及朱祁镇等人默哀的韩成,被朱元璋的话给惊醒。

    他忍住满心吃瓜的情绪道:“那个……岳父,没啥,就是忽然间想起了一些事情。”

    韩成决定,关于今后可以前去大明各个时空的事,还是暂时保密的比较好。

    此时不宜透露出来。

    他暂时还没有想到,该如何给朱元璋,朱标解释这件事。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现在并没有带着他们穿越到未来的能力。

    对于这件事情更多的详细信息,也都没有得到。

    不知道都是什么规则,什么道道。

    这时候说出来并不好。

    而从朱元璋对待朱允炆,以及朱祁镇的态度上来看,一旦知道有这样一个机会,朱元璋肯定会迫不及待的去做,好好的练练手。。

    可偏偏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也不确定什么时候,才能满足条件,获得恋人大礼包。

    所以,还是稳一手比较好。

    一切等到尘埃落定,再将这事情告知老朱也不迟。

    “啥事?你只管说?是不是朱见深在一些事情上做的很过分?”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在说这话时,朱元璋不自觉的,就握紧了拳头。

    韩成摇头道:“不是,岳父大人你千万不要多想!

    成化帝虽然有功有过,但真论起来,他的功是要远大于过的!

    其余不说,只他登基之后,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一个不留神,就可能倾覆,跌入无尽深渊。

    而在他当了二十多年皇帝之后,交给他儿子的江山,是一个内无动乱,外无强敌,国库充盈为大明之最的。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他是真的功大于过。

    评价一个皇帝,不应该只盯着他的私德看,也不能只盯着他犯下的一些错误,对于其余的却视而不见。

    需要从全面去看。

    看一个帝王时,应该先将他当成一个帝王,然后再当做一个人看待。

    帝王的属性,是要远远高于个人的属性。

    因为他坐上了那个位置,就不再是人了。”

    朱元璋原本听韩成说朱见深绝对是功大于过,心中松了一口,觉得挺还开心的。

    可哪能想到,韩成紧接着就又来了一句,做上皇位就不是人了。

    让朱元璋觉得心里怪怪的。

    虽然他能够明白韩成这话是什么意思,可听起来,总觉得韩成这浑小子就是在趁机骂自己!

    韩成像是没有看到朱元璋的神情变化,还在接着开口道:“评价一个帝王,放在第一位的,是他都做出来了什么功绩。

    在他在位时,有没有开疆拓土?是不是吏治清明?

    有没有令让百姓安居乐业?

    是不是扬华夏国威于万邦?

    最不济,也要问一问有没有守住祖宗留下来的疆域。

    从上一代手中接过来的河山,经过自己的治理,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差。

    只要整体上是好的,那就说明这个帝王在位做的还算可以。

    若是这些方面做的都是一塌糊涂,那他个人私德再好,写词作画再好,那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是昏庸之主。”

    听了韩成说出的这一番话,再看到韩成态度如此端正,诚恳,朱元璋终于确信,韩成刚才没有骂自己。

    他就是在就是论事的说事情。

    “你说的对!咱也是这样的看法。

    作为皇帝,最重要的就是把你作为皇帝需要做的事情做好,这才是重中之重。

    至于其余的,都是细枝末节。

    甚至于很多东西,比如画画,写诗,会了还不如不会。

    一旦痴迷,就只顾着画画,写诗去了,这得耽误多少处理政事的时间?

    评价一个帝王,也应该更多着眼于他在国家大事上,都做了什么!

    你说的这些话,当真是说到咱的心坎里去来了!”

    朱元璋用力点头,表示对韩成话的认同。

    朱标也一样是觉得韩成说的很有道理。

    看帝王,真的不能将之当成普通人来看到。

    首先看的是他的为政,然后才要去看别的。

    “朱见深在位时,开始任命传奉官,并且任命的数量还不少。”

    韩成开始给朱元璋,朱标二人说起了成化帝的过失。

    所谓的传奉官,字面意思就是奉命传达皇帝命令的官员。

    后来权力开始增大,还会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情。

    传奉官也并不是成化帝朱见深发明的,而是在唐朝的时候就有。

    只不过,在朱见深的时候任命的最多,权力最大。

    传奉官不是正常渠道升上来的官。

    是皇帝用中旨提拔任命,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

    因此上,从正经途径成为官员,并升迁上来的那些人,是看不起传奉官的。

    传奉官也处在官员鄙视链的最底层。

    正经途径出身的官员,也从来不将其放在眼中。

    而事实情况,传奉官也威胁不了正常途径升迁的官员。

    相对于他们的权柄,以及庞大的数量而言,传奉官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自认为有本事的读书人,也绝对不会去担任传奉官。

    但到了成化帝朱见深这里,则变得不同。

    成化帝继位之初,就下了一道诏令,授予一位名叫姚旺的工人,为文思院副使。

    这是九品小官,文官们并不在意。

    朱见深后面又陆续任命了一些传奉官。

    不过因为数量少,文官集团反应依旧不大。

    但到了后来,传奉官的数量就越来越多了,最多的一次,甚至于一次性弄了上百人。

    而传奉官们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严重干扰到了正常的升迁途经。

    于是,开始引起文官集团的激烈反抗……

    “随着朱见深任命的传奉官越来越多,文官也越来越不满。

    面对西厂,他们都会激烈的反对,更不要说是传奉官了。

    不过,在传奉官这件事情上,成化帝的态度却要坚决的多。

    在群臣反对之下,他不仅仅没有停,反而还弄了更多的传奉官。

    这些人,很多都是出身于工匠、画师、和尚、道士的普通人。

    而这些人被授予的官职,也不只是工部文思院和锦衣卫了。

    开始遍布朝廷的各大文武机构。

    有史料记载,在成化朝的前七年,朱见深任命了传奉官二百八十余人。

    其中有二十余人成为中书舍人。

    而到了成化朝中后期,朱见深任命传奉官,可以说到了肆无忌惮的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