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各方云集!

    第三百八十四章:各方云集! (第2/3页)

    胡惟庸吗?

    他很想问一问李善长,到底嗅到了什么。

    可他的身份。

    以及在金陵城。

    不适合私下接触李善长这种人。

    而且,恐怕李善长也不知发生了什么。

    李善长这种老狐狸,危机对他来说,其实就是机遇!

    机遇面前,却开始收缩,一副安排后事的样子。

    大概率,这只老狐狸也不清楚,只是,天性狡猾,嗅到了危机。

    “你没问,韩国公为何如此吗?”

    “问了。”朱镜静摇头,“可我公公说,若他能预料到未来,就不会这样安排。”

    朱棣默默点头。

    和他判断的一样。

    片刻后,扭头笑道:“你们夫妻若是愿意跟我出海,我当然没问题。”

    自家妹妹,照应一下又有什么。

    李琪能力中平。

    可只要踏踏实实的,对于缺乏治理型人才的他来说,也是帮手。

    “谢谢四哥。”朱镜静高兴笑着点头,“等再过几年,两孩子大点,我们就去投奔四哥。”

    朱棣点点头。

    ……

    李善长见朱棣一个人走进来。

    等其他官员去和朱棣寒暄后,也跟着走过去。

    一直等到朱棣身边没什么人后,才靠近朱棣,抱拳道:“恭喜燕王在海外创下一番基业。”

    “还希望韩国公能多指点。”

    李善长笑容微微凝滞,从朱棣一语双关的话,他就明白,朱棣想要他指点什么。

    苦笑。

    儿媳恐怕什么都跟朱老四说了。

    略微犹豫,说道:“王爷为大明带来了新气象,王爷也通过巧妙高明的手段,温和的推动这一切,没有出现,历朝历代,普遍会发生的新旧猛烈碰撞,不过,我认为,新与旧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需要大智慧者,用时间换空间来实现新旧交替……”

    胡惟庸想干什么。

    他真的不知道。

    只是胡惟庸这么痛恨朱老四的人,却突然搞雇工身股制。

    他可不认为胡惟庸转性。

    他没有证据,不想提及胡惟庸。

    也不用他提醒。

    等朱老四知道胡惟庸搞雇工身股制后,肯定也会对胡惟庸产生怀疑。

    何况,就像他说的。

    新与旧的矛盾冲突一直都存在。

    需要大智慧者,用时间换空间来实现新旧温和平稳过渡。

    朱皇帝是开国马背皇帝。

    朱皇帝在位时,有朱皇帝压着,新旧矛盾不可能爆发。

    可朱皇帝走后。

    太子的威望、手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他很悲观。

    即便他对胡惟庸的判断出错。

    未来,也必然要爆发一场新旧之间的冲突。

    朱老四如果还支持太子,这场冲突还能控制。

    所以,把长子一家托付给朱老四,是最正确的选择。

    怎么也不吃亏!

    何况,朱老四海外创业,人才缺少。

    长子的才智,搁在大明,若是没有他李善长这个爹,什么都不是。

    可出海,能得到朱四郎重用。

    加上彼此的关系,不说成为朱四郎麾下的领军人物。

    至少也可以混个中等位置。

    若朱四郎能指点培养一番,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长。

    那个蒋进忠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没遇到朱四郎。

    蒋进忠就是个贪慕虚荣,碌碌无为的平庸官员。

    可看看现在。

    听说,如今的蒋进忠,都成了朱四郎的大管家。

    大管家这个位置可不好当。

    能辅佐朱四郎,几年时间,攒下两百艘火炮战船,一个镇,又一个混成协陆军,这能力很了不得了。

    今天的蒋进忠。

    和江宁时的蒋进忠,完全是脱胎换骨的两个人!

    他若是早知道,朱四郎走这样一条路。

    或许,早把长子托付给朱四郎了。

    以前让临安公主多和朱四郎夫妇走动,步子还是迈的太小了。

    ……

    朱棣深深看了眼李善长。

    他能判断,李善长这番话是肺腑之言。

    新旧矛盾,确如李善长分析,确实存在。

    可洪武年之后,大哥还解决不了新旧矛盾吗?

    李善长是不是对大哥太悲观了?

    父皇在位期间。

    新势力茁壮发展。

    稳稳压制旧有。

    大哥继任后,还处理不了新旧矛盾?

    人多嘴杂,此时也不是深入想此事的时机,朱棣暂时把此事压了下去。

    决定先观察观察。

    ……

    接风宴结束。

    朱元璋当着群臣的面,勉励谭渊、周浪、张武等人,要他们在后天的检阅和对练中,拿出真本事。

    勉励结束,众人要离开时。

    朱元璋当众让朱棣单独留下。

    引得百官纷纷侧目。

    灯烛映照下。

    朱棣陪朱元璋从宴殿出来,只父子二人,沿着走廊漫步。

    挂在走廊的宫灯散发出柔和光晕。

    在风吹拂下,轻轻摇晃。

    朱元璋余光看着,比他都身形高大的儿子,唇角笑意一闪而逝,“临安和李善长,找你谈了什么?”

    朱棣也不藏着。

    把二人的话,转述给朱元璋。

    哼!

    朱元璋笑哼一声,“老狐狸!”

    “新旧矛盾!”朱元璋突然感慨一声,“知道爹,为何不推动雇工身股制吗?”

    不等朱棣回答,自言自语道:“爹不敢折腾的太厉害,现在刚刚好,我再坚持十几年,你大哥就能接过一个,欣欣向荣的大明,如果咱推动雇工身股制,烽火遍地咱不怕,可新旧矛盾迅速堆积,咱活着时,若是解决不了,你大哥这个皇位恐怕会很艰难,依靠你,咱相信,你们兄弟联手,肯定能解决新旧矛盾。”

    “可你在施政、带兵打仗中,形成的威望太大太大了,你还是咱的嫡四子,咱要是这样做,就是对你不负责任。”

    ……

    朱棣默默认真听着。

    近些年,身边人,以及外人,都说他成了老头子心头肉。

    身边人替他高兴。

    外人或是羡慕,或是咬牙切齿。

    可他多少还有点不相信。

    现在信了。

    朱元璋停下脚步,坐在走廊栏杆上,揉了揉膝盖后,又轻轻拍了拍旁侧。

    朱棣直接一屁股坐上去。

    哼!

    朱元璋笑哼一声。

    他这么多儿子。

    各个见了他,如同耗子见了猫。

    即便是标儿,也多有拘束。

    唯独这个。

    敢顶撞他!

    敢在他面前,率性而为!

    这才更像父子。

    秀英说的对。

    他得惜福。

    伸手拍了拍朱棣后背,目视前方墙壁上,晃动的灯笼剪影,“爹这么多子嗣,就你这么一个最优秀的,不能用你的成绩来要求他们。”

    “你在福建,能同时推行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他们不行……”

    ……

    “咱们大明现在欣欣向荣,你也把雇工身股制的种子,种在了大明,北征之后,爹去福建看看,如果爹觉得可行,就把福建定为特别行省,爹会留下律法,永久保证福建,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模式永不动摇。”

    朱棣微微惊讶。

    特别行省,这不就是特区嘛?

    不过,想想又不奇怪。

    毕竟,从元朝开始,就连直辖这种模式都有了。

    行中书省,就是一种直辖。

    老头子搞一个特别行省,也合情合理。

    “留下福建,让福建的风尚,向大明渗透,现在,你们土桥村在金陵各地开设的米铺、玉酒铺子,就是搞雇工身股制,只要福建这个风尚之地存在,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人效仿,尤其是这些乡土村社……”

    乡土村社缺乏人才。

    他看的清楚,这雇工身股制十分适合帮乡土村社村庄,笼络人才。

    “慢慢,雇工身股制支持者多了……咱看,这件事,留给雄英来做也不晚,到时候,你这个做四叔的,帮衬雄英一把,这事就成了,咱们家雄英,也能凭此功劳,名垂千古……”

    朱棣笑笑。

    历朝历代的皇帝中。

    论重亲情,恐怕难出老头子了。

    朱元璋听到朱棣的笑声,瞪了眼,“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你是有能力,但爹也要叮嘱你,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代人做不了几代人的事情,你不要想着,你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交给雍鸣一个坐享其成的基业,这是不可能的!”

    “你要好好教导雍鸣,将来你自己有了孙儿,也要好好教导他……”

    ……

    ‘历史上,老头子肯定没对‘我’说过这番话。’

    朱棣怔怔看着朱元璋。

    历史上,‘他’五次不顾大明财政,能否承受,强行征塞。

    就是想一代人,把后来人的事情全做完。

    “儿臣记住了。”

    朱元璋笑笑。

    其实他就是提醒一下。

    到不担心。

    老四夫妇,能把雄英教的这么好。

    雍鸣怎么可能差的了。

    要论对家人的重视。

    老四比他这个当爹的合格。

    “你在外面,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不要怕,要是有困难,你就和爹说,那些嚼舌根的,让他们到咱面前来嚼!”

    朱元璋语气不由有些冰冷。

    混账老四。

    几千匹战马,都不向他张口。

    还是蓝玉提及,他才知道!

    还有人嚼舌根?

    他就等有人来他面前说老四欠着大明芸芸。

    砍几颗脑袋后。

    看谁还敢!

    “父皇……”朱棣嘴唇几次动了动,最终开口。

    朱元璋没好气道:“说!”

    他其实早注意到了。

    又让秀英说对了。

    洪武九年、洪武十年的经历。

    再加上老四现在也拖家带口了,一些掏心窝的话,想对他说,还要反复斟酌。

    “父皇分封儿臣等人,是为了戍边,也是为了借儿臣等人,收拢武勋兵权,但儿臣始终认为,藩王分封,未来一定会造成中枢和藩王之间的矛盾冲突……”

    朱元璋郑重看着。

    他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老四再次和他提及此事。

    ……

    “儿臣这些年在福建、东番两头跑,也想了很多,父皇为何不效仿儿臣出海,等咱们大明国库充裕后,扶持二哥、三哥等人走出去……”

    “成吉思汗的子孙,一直打到了极西之地,为黄金家族留下了这份福泽,我们兄弟为何不可以?”

    “扶持二哥、三哥他们走出去,就要增加二哥、三哥的藩王卫,顺势,把他们岳父的兵权,朝廷收取一部分,再配属二哥、三哥他们一部分,一些不安分,信不过的武勋,直接让他们跟着女婿去外面打天下,将其爵位,提前传给其嫡子……”

    朱元璋略微琢磨。

    其实,给藩王们增加兵权。

    他已经在琢磨了。

    藩王们增加到三个卫。

    至于兵力,就从他们岳父麾下抽调,逐步抽干武勋手中兵权。

    不过支持孩子们,向老四一样走出去,他没想过。

    其他人有老四的能耐吗?

    恐怕,朝廷需要予以很大补贴才行!

    ……

    “蒙古人有忽里台大会,咱们朱家也可以有自己的大会,到时候,每一个新皇登基,我们这些后代,都要回来共享盛会!”

    朱元璋不由笑了。

    “你容爹想想。”

    朱元璋起身。

    他得看看,大明的国力,有没有这个能力。

    大明和蒙古人到底还是不同。

    蒙古骑兵能做到的事情。

    中原百姓训练出来的将士们,配上战马,就能做到吗?

    不过,这一次,他绝不会像洪武九年,直接把老四的提议扼杀。

    朱棣笑笑,跟着起身。

    他也不着急。

    之所以提出这个想法。

    是他不想看着朱老二一脚踩到坑里。

    朱老二争储夺嫡,斗不过大哥!

    他在外面做的越好。

    他相信,能给兄弟们指出另一条路。

    他们这代皇子,恐怕是大明两百年,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代了。

    他们留在中原,死的死,混日子的混日子,真的是种浪费。

    若他是大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