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朱棣夺取兵权!

    第四百二十三章:朱棣夺取兵权! (第1/3页)

    徐达放慢一些马速。

    朱桂兄弟几人全都松了口气,主动策马离开,奔走在阵列侧方,给将士们加油鼓劲儿。

    此番跟着四哥,他们真的学到很多东西。

    也真正切身体会到一个道理。

    将士的确会因他们是皇子的身份,而效命他们,不敢忤逆他们。

    可想要将士们真正心悦诚服。

    就不是一个皇子身份能办到的。

    得放下身段,将士们干的,他们也得干。

    倒不是说,繁琐的小事,事事都要亲力亲为。

    毕竟身为将领,要考虑的事情很多,要忙的事情也很多。

    就好像四哥,一路奔袭,急行军中,把握大局,分析大局中的细节安排,就要耗费十分庞大的精力。

    一些繁琐小事,当然不可能一直亲力亲为。

    也需要身边将领、士卒协助。

    亲力亲为一些将士们需要做的繁琐小事,也并不是所谓的邀买人心。

    而是详细了解,将士们在作战中、行军中体力、精力的消耗。

    只有亲力亲为了,才能知道将士们承受的压力,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安排。

    这样的安排,才不会搞得军中天怒人怨。

    怪不得,四哥去福建治民管理地方,能把福建这样一个富裕程度,几乎算是垫底的行省,搞好,搞富裕。

    怪不得,四哥治军,陆军第一镇将士对四哥心悦诚服。

    或许,想要做到四哥这个程度,还有其他细节。

    但他们发现的这一点,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若没有跟在四哥身边的经历,这些东西,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弄不懂。

    而等他们到了明悟的年纪。

    热血已经凉了。

    或许也不会去学习、效仿,会按照养成的习惯、认知,得过且过吧?

    ……

    后面,徐达见朱棣策马折返,喊道:“四郎。”

    朱棣闻声,放慢马速,靠近徐达,干裂的唇角微动,沙哑声响起:“泰山,有事?”

    借着月光。

    徐达看着朱棣连日几乎没有休息,越发深陷眼眶内,明亮慑人眼睛夹杂的煞气。

    寻常人,焦虑、不安时。

    焦虑、愤怒会直接反应在眼中。

    可极致理智的人。

    越是焦虑、不安,越是冷静。

    这类人,反映出来的不是愤怒、焦躁,而是煞气!

    极致理智的冷静,将这类人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转化为只有杀戮才能平息的煞气。

    这就是所谓的,不怒自威。

    他们这些领兵多年的老人身上,都有这种气质。

    很多时候,他都很奇怪。

    四郎年纪轻轻,怎么就有如此人生修行。

    “你要对妙云有信心,要对陛下有信心。”徐达语气平缓说道:“更要对你自己有信心,放心吧,妙云他们母子,不会有事的。”

    朱棣苦笑,看着一架架马车,从身边急行而过,将士们每个人都满脸倦容。摇头道:“泰山,我未对父皇的关爱有过动摇,也清楚妙云的能力,可这回不同……”

    “此战有太多京营将士,他们很多人的家就在金陵,还有各级将领……”

    一旦大哥主力损失太大的消息传回。

    就是几万个、十数万个家庭要挂白幡。

    “虽然,西线北元精锐抽调,不是我一个人的错,是咱们所有人,战前都被脱古思帖木儿蒙蔽了,可这一点,军中有多少人愿意承认?”

    徐达沉默。

    争功委过,在军中屡见不鲜。

    “我可以十分肯定,主力若是损失惨重,这口黑锅一定会被很多人扣在我头上,其实,这点我倒是并不在乎,我回朝,本来也没想过争功,可我就是担心,有些人借助此事,搞阴谋。”

    “比如,消息传回金陵,仇视我的人,把此番之事,描绘成,我为了储君之位,坑害大哥也就罢了,不惜卑鄙无耻,断送数十万将士的性命,这些战死牺牲将士的家人会怎么想?一旦被鼓噪起来,会做什么?”

    将士们为国捐躯战死,他们的亲人会伤心,但绝不会闹事。

    可如果,传扬,是他朱棣为了储君之位,为了坑害大哥,卑鄙无耻,算计埋葬数十万将士性命。

    这种言论十分容易挑起百姓的愤怒。

    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动。

    “金陵内,仇视我的文武本就不少,我很担心这群人会抓住这次机会,试图把我钉死在耻辱柱上。”

    “京营的中低级将领,别看官职不大,可这群人都是军户,家里面,叔伯兄弟哪个不在京营效力?我为储君之位,阴谋断送数十万将士的消息传回,一旦这群人带着普通将士的家人闹事,很危险,当年父皇开国,因为爵位之事,就有将领受人蛊惑,敢在酒后,血溅洪武门,如今受人蛊惑,冲击我府上,他们也未必做不出来。”

    父皇待在皇宫内。

    若是有人隐瞒消息。

    都不用完全隐瞒。

    只要稍微耽搁片刻,妙云她们都会十分危险。

    徐达完全明白了朱棣的担忧。

    三个因素。

    首先,四郎担心,一旦主力出事,消息传回京中,有人会歪曲事实。

    将主力的战败,描绘成,四郎为一己之私,不惜断送数十万将士的性命。

    其次,这种论述,的确十分容易刺激普通人的神经,挑起不知情普通人的愤怒和恨意。

    普通人都如此,战死者家眷,情感纽带,一定会更加不理智。

    再次,朝廷这批开国将领,本就是一批骄兵悍将。

    陛下定下的军户制,又让京营这批中低级将领,家家叔伯兄弟都是从军的。

    其实,这批人以前在金陵城内,也总做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只是,后来上面的高层将领,因为四郎的缘故,收敛了,下面人也就夹起尾巴了。

    可不意味着,这群骄兵悍将真的转性了。

    以前骄纵犯事。

    如今,受人挑拨,也敢闹事。

    当初喝点猫尿,连洪武门都敢冲击。

    朱府以及四郎这个没有实际王爵的皇子身份,恐怕更加无法恫吓,这群一旦脑子发热的中低级将领。

    四郎对大明的现实情况,认知深度很深。

    他也才猛然发现。

    这些年,大明变化的确很大。

    乡土村社开始全面推行。

    直隶作为皇都直接管辖之地,陛下、刘伯温更是下了很大功夫推进乡土村社。

    大明所有行省中,除了福建。

    直隶是乡土村社建成度最高的。

    土桥村更是率先通过开设的米铺、酒铺、布店搞雇工身股制。

    这些年,他一直只感受到了直隶地区,日新月异的民间变化。

    却忽视了。

    上层一直没怎么变。

    官场,文官还是原来那批人,武将也还是原来那批人。

    四郎给大明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因为身份原因,其实一直没有触及到上层。

    除了少数人,如蓝玉,这是真正改变,进步了的。

    其实,很多人只是迫于形势收敛了。

    如今,四郎明显是担心,这些人故态萌生。

    ……

    想着,徐达不由笑了,“四郎,你还是对自己太没自信了。”

    朱棣看向徐达。

    徐达含笑解释,“若是主力真出事,仇视伱的那群文武上层,的确会如你所说,歪曲事实,但我敢肯定,他们绝不敢跳出来做带头人,首先,你轻视了,这些年,你给大明精英层造成的压力和恐惧,他们仇视你,除了你提出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还有因为你给他们造成的压力和恐惧……”

    四郎太小瞧,这些年,他给大明精英层造成的压力和恐惧多么大了。

    正是如此。

    也就造成了,这群人的仇视。

    他们想搬开四郎这座山。

    陛下给这群人的感觉,也是如此。

    只是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没这个能力,所以不敢仇视罢了。

    当某一天,这些人发觉,他们也没有能力搬开四郎这座山时。

    那时,这群人就会乖乖选择臣服。

    “而且,这群人十分惜命,双重因素,我敢断定,这群人会搞事,但只会躲在暗处,绝不会跳到明面上做带头人。”

    “再说普通百姓、普通将士家庭,我不信,他们会被谣言蛊惑!”

    “你可知,这些年,金陵普通百姓,普通将士家庭,因你的缘故,日子好过了多少?”

    城内百姓,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乡土村社。

    因为他们不是以务农为生。

    可为何,金陵城内的百姓,对乡土村社的推行如此热衷?

    因为这些年,城内的百姓也已经受益了!

    直隶大面积建成乡土村社。

    在练子宁、方孝孺等人的引导下,农村百姓,纷纷效仿土桥村,集中全村人力物力修建粮仓。

    事实上,造成了粮食分散在一个个村庄中。

    士绅、粮商已经无法通过囤积粮食,赚取暴利。

    以往,金陵每当春夏交际时,粮食价格至少都要上涨五成。

    可自从乡土村社建成的越多,一年四季的粮价就越发平稳。

    “你们土桥村,把粮铺开到金陵搅局后,玉米面、白面、大米这些主要口粮价格,更是较往年,都下跌了两成!”

    “陛下对土桥村各种举措,以及各地乡土村社不断覆盖后,对民间物品供应、价格以及民情反响,一直都有详细的关注监察,我有幸看过这些监察汇总的折子,你是不知道,这些详细调查中,下面百姓对你的评价,京营普通将士,除了当兵吃粮,他们后面的一个个家庭,也是普通百姓之家……”

    这些人,都是感念四郎的。

    他不相信,仅凭别有用心之人推动的流言,就能让这些普通百姓之家,相信四郎是一个为了一己之私,断送数十万将士的人。

    “只要上层的文武不敢露面,下面的百姓不被蛊惑,剩下那些京营中低级将领之家,妙云丫头难道还应付不过来吗?”

    朱棣唇角浮现一丝笑意。

    历史上,妙云可是亲自披甲上阵,防守过北平城。

    “泰山,京中百姓真的不会,听信流言蜚语?”

    哼!

    徐达哼了声,瞪了眼朱棣,“你要明白,皇权几千年了,你是唯一一个,给他们不一样希望的人!”

    农村的乡土村社。

    为城内百姓,量身打造的雇工身股制。

    皇权天下几千年了。

    除了朝代更迭换皇帝。

    百姓其实看不到新希望,新变化。

    四郎提出的这些理念,让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

    “你其实知道,为什么咱们大明的精英层这么恨你,尤其是士绅阶层、权贵阶层,因为在他们看来,你这些理念,释放出了一只恶鬼,即便这些东西,在大明一朝搞不成,将来改朝换代,总有野心家,为了皇权,一定会重新把你这一套,能够让百姓赢粮影从的理念捡起来。”

    “就好像,南北朝时期,关陇集团逐渐形成的稠佣制均田理念,当时在南北朝时期搞不成,可后来的隋唐,杨李两家的皇帝,为了坐稳江山,为了得到百姓支持,为了增强国力,不就把雏形形成于南北朝的均田理念拿出来了吗?”

    “隋朝搞不成的科举制,李家皇帝,为了笼络寒门,不就重新捡起来了吗?”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所以,士绅、权贵才对你恨得咬牙切齿,你这套理念,不光是影响了他们现在的利益,更有可能,产生千百年之久的长远影响。”

    ……

    “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