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倭寇在大明向朱棣效忠

    第四百六十四章:倭寇在大明向朱棣效忠 (第1/3页)

    东宫。

    朱标书房。

    纪纲谨小慎微站在朱标书案前汇报着,“太子爷,燕王在大本堂授课后,宋老主动要求去燕藩看看的消息就传开了……”

    宋濂老了老了,倒是会惹麻烦。

    任谁都知道,朱四郎此番回朝参加太孙婚礼后,就要建国了。

    此事已经在大明上层传得沸沸扬扬。

    朱四郎肯定会邀请大明这边去参加其建国仪式。

    宋濂真想去,到时候,低调跟着去就行了。

    宋濂又不是没去过燕藩。

    当初燕王尚未打下吕宋,只拥有东番一地时,宋濂就跟着梁国公蓝玉的观摩团去过。

    去没什么。

    可宋濂主动请求去燕藩。

    这影响就很大。

    宋濂是大明影响力极大的大儒。

    现在外面到处再传,燕王给皇子皇孙们讲课后,宋濂都被吸引,主动请求去燕藩看看。

    这个主动请求的行为,在士林读书人中,引起太大轰动了。

    “因为宋老之事,燕王把传统文化比作青楼女子的言论都被人们忽略了……”

    若是没有宋濂之事。

    他可以肯定,就凭燕王把中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比作青楼女子,装点装点、打扮打扮,需要时拿出来之事,一定会遭到大明读书人群起而攻之。

    他甚至都怀疑。

    宋濂主动请求的行为,就是在帮燕王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忽略,燕王那番青楼女子的表述。

    可他实在想不通,宋濂为何如此帮燕王。

    燕王对宋濂也没有什么恩惠啊。

    “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去宋老府中劝说宋老放弃去燕藩,但宋老的态度比较坚决……”

    纪纲悄悄窥探朱标。

    见朱标神色平静。

    一时也琢磨不透,朱标对此事什么态度。

    在他看来,谁劝说宋濂,都没太子管用。

    宋濂虽然是诸皇子的先生。

    可宋濂和朱老四的关系。

    与和太子的关系完全不同。

    宋濂有两个关门弟子,一个是太子,另一个就是方孝孺了。

    燕王为首的其他皇子,充其量,只能算是外门弟子。

    再加上太子的身份。

    但凡太子对宋濂暗示一下,宋濂再想去燕藩,也会改弦更张。

    一旦宋濂改弦更张,消息传出去,对眼下,青年读书人产生的燕藩热、燕王热将会产生巨大打击!

    太子肯定知道,自身对宋濂的影响力。

    他无法推断,太子会不会发挥这种影响力,打击眼下,青年读书人的燕藩热、燕王热。

    “老四参观金陵工业区谈了什么?对于咱们金陵工业区的问题,有什么建议。”朱标突然打断纪纲,转移话题。

    纪纲微微愣怔,忙道:“当时在场的人不多,卑职掌握的内容并不多,只查到,燕王反复和徐小公爷提及,上下同欲者胜,似乎对于挽救金陵工业区,燕王有些办法,据悉,徐小公爷正在写折子,应该不久后,就会呈交给太子爷。”

    当初燕王到处转时。

    他就提议指挥使蒋瓛,以朝廷向导的名义,派些人,其中捎带一两个锦衣卫人员。

    此事,镇抚司衙门只要提出来。

    相信礼部肯定愿意提供便利。

    可蒋瓛不干。

    估摸着,担心激怒燕王朱棣。

    倒也能理解。

    别人不知道,可他们锦衣卫知道,燕王回来第一天,就让自己的海军将士,把礼部的左右侍郎,黄子澄、齐泰扔到了秦淮河!

    瞧瞧,多么霸道!

    回来第一天,就把当朝一部的左右侍郎,给扔秦淮河了!

    虽然金陵的冬天不是太冷。

    可腊月的河水,也不好受。

    黄子澄、齐泰受寒又加恐惧,病倒了。

    说实话,他像蒋瓛建议,派出锦衣卫扮作向导跟着,那是有蒋瓛这个个高的在前面顶着。

    如果他是指挥使。

    他也不敢这样做。

    数年前,朱四郎以血洗关中布政使司的方式,彻底离开大明。

    此番回来,第一天就把一部左右侍郎扔秦淮河。

    可以说,现在的朱四郎,跋扈之态,比数年前更胜。

    反观陛下呢,满心满眼都是对朱四郎的宠爱。

    绝不会给他们撑腰。

    ……

    “前天,燕王应梁国公等人邀请,观摩了京营新军,梁国公请燕王评价京营新军优缺点,燕王未对此做任何表述。”

    ……

    “昨天,燕王相继参观了金陵周家水泥工厂、土桥村的综合商铺、期间,去金陵城城东最穷的一片百姓聚居区参观,到没发表什么言论,只是问了百姓一些问题,诸如,燕王问百姓,如果有能力,是愿意单干挣钱,还是愿意带着一群人,一起干……”

    朱标突然好奇开口:“对于这个问题,百姓是怎么回答的?”

    纪纲顿时笑了,“那些百姓,各个不好意思,羞羞答答的说,要是有能力有钱,当然愿意单干了,凭什么带着别人,让别人占自己便宜。”

    “是啊!”朱标笑着,感慨摇头,“这就是我不看好雇工身股制的原因,人都是自私的,凭什么让一群有能力的人,带着别人,让一群能力平庸的人,占自己便宜,强行这样搞,天下会大乱,而且,孤总感觉,雇工身股制无法长久持续下去,因为违背了人性自私自利的核心。”

    “乡土村社不同,农村是整个天下,最为底层的一个群体,农民的资源少的可怜,农民抱团取暖有可能,有能力的农民,将来也可以通过城池,吸引他们离开农村,剩下能力不足的,继续搞乡土村社,以乡土村社养活家人,同时培养下一代,走出农村。”

    “咱们大明现在遇到的问题,其实并不大,用燕藩经济研究司的术语来说,就是地方保护色彩太浓,导致商品在流通环节出现了滞涩。”

    “只要把这个地方保护弊端解决了,城中百姓的生活就会得到很大改善,而农村的一个个乡土村社,也能更加富裕一些。”

    “将来,有能力的农村百姓,在凭借乡土村社赚取第一桶金后,必然走出农村,被吸引到县城,而县城有能力的,必然被虹吸到州府、如此一级一级的爬升,民间的上升渠道能保证,同时,最有能力的一群人,也必然围绕在中枢周围……”

    他感觉,这样的民间结构就很不错。

    给了所有人公平机会。

    又没有悖逆了人性自私自利的核心。

    之前,他也曾一度,想着等接过大明江山后,扶持革新派,搞一搞雇工身股制。

    可后来,随着锦衣卫不断把老四财部下面那个经济研究司的论述传回朝后。

    他从中学习,对经济越发了解的同时。

    就越发对雇工身股制没有信心。

    他已经不准备搞雇工身股制了。

    对城池内的群体,充分发挥其个人能力,能者上,庸者下。

    至于城池普通百姓的生存问题。

    其实并不难解决。

    燕藩经济研究司都说了,大明现在其实并不缺粮食。

    粮食只是在流通环节,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发生了严重堵滞。

    只要打破地方保护。

    消除堵滞。

    充足的粮食涌入市场,一定能降低粮价。

    到时候,在基本民生方面,对城池内普通平庸百姓,进行保障就行了,让他们吃得饱,节省一点,有钱供养孩子读书,这个群体就能稳定住。

    根据放开水泥制作,私人工厂的表现。

    这种燕藩研究司论述中的精英经济虽有瑕疵,但问题也不大。

    那些瑕疵,在往后可以用朝廷律法的形式,进行规范,对那些弱小的劳工,进行一定性保护。

    做事情不能逆着人性为之。

    雇工身股制就是逆人性的行为。

    “孤让你们调查那些地方保护最为强烈的官员,他们的恶劣行径,你们有没有切实抓住?”

    纪纲闻言,忙道:“禀太子,指挥使十分重视此事,我们已经搜集到足够的证据,只要太子爷一声令下,这些人,没有一个能漏网!”

    朱标点点头,提醒,“没有孤的命令,你们不要胡乱作为,锦衣卫要管好自己的手!”

    打破地方保护,实现整个天下一盘棋。

    这需要时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