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燕京!燕京!燕京!揭开朦胧面纱!

    第四百八十四章:燕京!燕京!燕京!揭开朦胧面纱! (第1/3页)

    “王爷,这是在初代蒸汽机基础上,增加的,利用蒸汽推动的鼓风机,也正式由于这个鼓风机的存在,蒸汽提供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劲了……”

    连杆往复的巨大噪音中,杨六六指着与锅炉底部连接,往复运动的鼓风机,扯着嗓子大声介绍道。

    虽然环境恶劣。

    可朱元璋为首的大明众人,已经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

    巨大的锅炉,一根根长长的铁管,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即便不懂蒸汽机的原理,也隐约感受到,工业时代的峥嵘。

    朱棣一直认真听着。

    不过,视线并没有过多集中于蒸汽鼓风机上。

    而是看着锅炉另一侧,用一根铁管连接炉底的大书包!

    杨六六停顿时,他指着四四方方,铁制的‘大书包’,询问:“这个铁箱子里装着什么?”

    杨六六搓了搓手,快步走到铁箱旁,献宝似介绍:“王爷,里面装着猛火油,很多需要增加蒸汽动力的时候,加煤一时半会儿很难迅速升温,产生更强劲的动力,我们就加了这个装有猛火油的铁箱子,只要需要时,拧开阀门,猛火油就会从炉底上方喷洒在煤炭燃烧的火焰上……”

    朱棣不由微微愣怔。

    这个思路,和飞机瞬间提速,往发动机中,迅速喷甲烷有这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易燃的猛火油并不新奇。

    中原很早就在战争中利用猛火油了。

    而在南海这边,石油更是很常见。

    婆罗洲就不说了。

    他现在占据的吕宋,就有很多自涌的猛火油‘泉眼’。

    百姓为省钱,会购买用来照明。

    只是气味太大了。

    点一个晚上,第二天,人的鼻孔都是黑的。

    玻璃广泛应用,玻璃灯罩的出现,解决了灰黑的问题,但依旧无法解决气味问题。

    有商人已经开始着手改善这个问题。

    已经发现过滤杂质,能有效减少燃烧产生的灰黑问题。

    ……

    不过没想到,研究司率先在蒸汽机上,广泛应用起了石油。

    相信,随着应用石油开采、石油加工一定会发生技术性突破。

    甚至,燕藩官方以及民间的研究人员,会开发出,专门燃烧石油产生动力的内燃机、船用重油涡轮机……

    当然,这些技术,不可能很快出现。

    他估计也看不到这一天。

    但随着石油广泛投入提供动力的用途中,这些,在未来肯定会发生的。

    而且,从杨六六等人,能想到,在燃煤炉子中,通过增加喷洒石油的创新想法,足可以证明,如今燕藩治下,活跃的创新力。

    “你们做的很好……”

    朱棣不吝言辞赞扬。

    杨六六等人,顿时乐的合不拢嘴。

    朱棣笑笑,指着烟囱。

    这个烟囱……

    实在是瞧着别扭。

    一艘蒸汽动力船上,烟囱的布局工艺,竟然仿照家里面生炉子。

    他想想,就又好笑又好气。

    “这个烟囱是谁设计的?”

    杨六六可不知,朱棣瞧着烟囱十分不顺眼,以为又要被夸赞,拍着胸脯笑道:“王爷,是俺,俺家厨房里的蜂窝煤炉子的烟囱,就是这样设计的。”

    朱棣瞧着杨六六笑着时,露出的八颗大白牙,差点被气死,发问:“这样的烟囱,排烟足够畅通吗?”

    就船帮外面,那个九十度直角向上的结构,他就知道,排烟肯定不畅通。

    要知道,排烟畅通与否,也决定了锅炉的效率。

    朱棣看着杨六六挠头,笑道:“你们增加了猛火油喷洒,是不是因为发现,添加煤炭的速度,如果超过一个值后,再多添加煤炭,不但增加锅炉的效率,反而还会降低效率?”

    杨六六连连点头,眼睛亮晶晶看着朱棣。

    只有他们这些研究人员才知道王爷的厉害。

    很多时候,王爷随口点拨一下,就能让大伙找到解决问题,把研究做成做好的方向。

    朱元璋等人,看到杨六六的眼神,不由好奇看向朱棣。

    朱棣指着烟囱,“我认为,烟流动,和水流动应该有些相同之处,一条河流越宽,越笔直,水是不是越发容易流动,你们不妨试试,做一根更粗的笔直烟囱,直接从动力舱,直通甲板……”

    其实,烟囱最好高度要高。

    同时,最好上细下粗。

    另外,如果想增加锅炉效率,最好使用多个小锅炉,小锅炉的水量少,更容易迅速升温加热,多个小锅炉同样,也增大了炉底的受热面积。

    不过,这些他不想直接点明。

    指明直通甲板的方向,他相信,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一定会慢慢发现的。

    或许,最终还会研究出气压差这些原理。

    他全都说了。

    直接应用,没有无数次的实验,研究人员,就不可能去专研,为何高度越高,上细下粗,就越有利于排烟。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匠经验。

    而工匠经验在工业中大规模实验、应用中,就会慢慢催生人们去钻研其中的内在原理。

    化学、物理这些学科,进而就会慢慢诞生。

    就好像,他让东旭做兵备官,协调军工生产,提高武器性能。

    东旭慢慢开始研究弹道,研究弹丸初速度、进而发现了重力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等等。

    未来,这类由工匠经验表象研究,最终深入到内在原理钻研,会越来越多。

    “杨师傅,伱们这艘试验船的速度有多快?”蓝玉见朱棣不询问了,迫不及待好奇询问。

    众人也顿时精神一震。

    刚才看到这艘速度奇快的船时,当时他们就想问这个问题。

    杨六六笑着介绍:“梁国公,俺们是从鸡笼屿出发的,鸡笼屿至棉花岛,直线距离六十五公里,我们在试验检测中,做了很多大机动转弯,行驶路程绝对大于六十五公里,总耗时两个半小时!”

    三个半小时!

    没小时,差不多十几公里,接近二十公里!

    众人默默算着。

    露出震惊之色。

    二十公里其实并不算快。

    战马的速度,轻松超过这个速度。

    但这是海上!

    而且,蒸汽机有着战马无法解决的优势。

    朱棣点头,笑着说道:“这个速度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用蒸汽提供动力,安装在车子上,蒸汽动力车头,后面挂上一串车厢……”

    朱棣对杨六六等工程师,描绘起了火车。

    “若真能给轮子装上蒸汽车头,把轮子放在两根铁轨上行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这种蒸汽提供动力的轨道交通建立起来,咱们吕宋,从北到南,最多也就一天时间。”

    “而如果在中原,修建这样的工程,可以极大促进,内陆地区的商贸以及人员往来,试想一下,即便是每小时十五公里,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间断行使,从金陵到蒙汉示范区,也就一千五百多公里,就算为了避开一些,不利于直线铺设轨道的地形地貌,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