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王五,宛城张绣也

    第37章 王五,宛城张绣也 (第2/3页)

明朝军民的所作所为。

    他的愤怒已经溢于言表。

    不仅仅是满洲人的刺杀让他义愤难平,也不仅仅是赉塔等人视他为狗让他暴跳如雷,更因为荆州是他的地盘。

    在他的地盘,是龙得给他盘着,是虎得给他卧着。

    一群燕京来的纨绔少爷兵和一群快入土的满洲老梆子也想让他忍气吞声,未免太小看他王耀武了。

    要知道死在他手上的满洲副都统有两个,协领、参领不计其数,连同陕西驻防八旗在内,八千多所谓满洲大兵被他送去见了阎王。

    从顺治元年计算现在的满洲八旗成丁人口,至少六分之一的满洲成丁被王五注销了户口。

    西安城内八旗兵流传的“剁手党”也不是山中的“老顺贼”,而是他王耀武。

    他也不是因为打不过投降,而是太能打,以致满洲人不得不求他投降!

    这岂是从前那些明军降将可比的。

    他更不是任人宰杀的孙可望!

    因为他不是孤家寡人。

    想杀他,得问问追随他从绝地杀出血路来的三千将士答不答应。

    他是不能把这一千多驻防旗兵一口吞了,但把那几千跟过来的八旗妇孺宰光便如杀鸡一般。

    并不怕清廷因此跟他翻脸。

    因为军事同政治层面上都有十足的底气供他强硬到底。

    军事层面上,清廷想调兵镇压他,至少也得一个月。

    荆州左近,除了他王耀武,没有别的军队。

    清廷敢从包围圈调兵,他就敢沿江东下。

    索性把十几万封锁根据地的清军全调出来。

    有“西山贼”在,清廷能调动的军队只能是湖广绿营,可湖广绿营三位总兵他王五占了一个,郧阳总兵是老牛,偏沅总兵是高守贵。

    老牛那家伙就算想跟他王五秋后算账,他手下的人也不会答应。

    或许不会跟他王五一起造大清反,但望风而逃的胆量却是有的,最多放上一铳再跑。

    偏沅总兵高守贵同王五一样都是顺营出身,还是高太后的堂弟,纵是他愿意带兵镇压王五,怕清廷都得嘀咕高守贵会不会看形势不对再来个反正。

    那样一来,湖广局面真就雪上加霜,弄不好就要崩盘。

    因此最终能用来对付王五的就是提督董学礼的直属人马,以及那两万多外省的客兵。

    老张那边,多半坐山观虎斗。

    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暗中还得拖一拖董学礼的后腿。

    毕竟,在招抚王五部的功绩表上,穆里玛名列第一,他张长庚名列第二。

    排在第三的是湖广巡抚杨茂勋。

    王五如果不跑,死守荆州,怕是能耗的董学礼跳脚骂娘。

    他从武昌拿走的可不光是藩库的银子,还有各省解运过来供应围剿大军的粮草,加上荆州城中的存粮,能让王五在荆州守上一年。

    城足够坚,粮也不差,兵马虽不多,东拼西凑也有一万二千人,装备更是不弱于清军,清廷敢动武,就是在湖广开辟两个战场。

    且荆州战场的明军实力比西山的明军还要强。

    王五要是再把董学礼给打成第二个穆里玛,就能于湖广形成席卷之势。

    清廷敢调四川和陕西的绿营入湖广,三位老帅和根据地军民就能脱困,必然趁机反攻四川和陕西。

    这就导致清廷不敢轻易调四川和陕西的清军入湖广。

    “三藩”的兵,清廷更不敢调。

    真让云贵的“关宁军”进入湖广,吴三桂的势力就直接虎视中原了。

    燕京城中的八旗又腐朽不堪使用,倒看清廷拿什么来对付他王耀武。

    真到了用兵见绌,小小荆州也奈何不得时,怕是吴三桂不反也得反。

    王五从来都是走一步看两步,今日真见了血无法收拾,也守不住荆州,无法顺江东下,他还有最后一条路可走。

    就是带人秘密潜入云贵去投奔他老丈人。

    因为,他是吴三桂二十多年没见过面的女婿!

    别人做不出这种事,他却是毫无心理负担。

    只要能驱逐满虏,别说给吴三桂做女婿了,给他做孙子,王五都不会皱眉。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纵是“为王先驱”,他也要把清廷最后的底裤撕烂,把爱新觉罗的锅给掀了。

    但王五相信清廷不会“冲动”。

    今天这件事并不是单纯针对他王耀武的刺杀,而是针对鳌拜的阴谋。

    因为他王耀武是鳌拜兄弟招抚归清的。

    杀了王五,叫鳌拜兄弟面子往哪搁,也是公然破坏鳌拜主持的招抚大局,而招抚大政是顺治在时定下的国策。

    被王五捏死的满洲佐领是正白旗的,领军的副都统赉塔也是正白旗的!

    众所周知,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