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张煌言可够?

    第77章 张煌言可够? (第1/3页)

    张煌言这一疑问同当初牛旗万程所言“太平才能削藩”,本质上一样。

    二人观点出奇一致——都认为只要西山明军未被清军彻底平定,清廷就不会对吴三桂动手。

    这不单单是政治上的选择,也是军事上的选择。

    因为单是围剿茅麓山几千明军残兵,清廷都动员了近二十万兵马,甚至还出动了一万京营八旗真满洲,就这还连连惨败,短期内根本拿不下茅麓山。

    除了长期围困拉拢收买这一策略,清军也没有其它有效办法。

    如此一来,与吴三桂翻脸便意味清廷给自己挖了个坑,因为他要另外开辟一条战线对付吴三桂。

    拥有云贵两省并实际控制四川绿营的吴三桂,岂是一县之地都没有的西山忠贞营可比。

    要知道吴三桂部下可是有十万能征善战之兵的,一旦起兵瞬间便能兵临长江。

    试问,在主力被西山牵制的情况下,清廷拿什么去对付吴三桂?

    全国绿营六十万,三藩能够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的不会少于十五万,尤其吴三桂不仅控制云贵两省绿营,还通过四川提督郑蛟麟等控制四川绿营,于西北更有好几个亲信大将,如王辅臣等。

    因而一旦起事,响应吴三桂举事的绿营兵马恐怕二十万都不止。

    湖广清军被西山拖着,陕西清军又被明军重创,闽浙又要应对郑氏,且其中还有个炸弹耿家,长江以南也就两江地区被清廷牢牢控制。

    两广地区广东有尚家,广西那边刚过去個孙延龄。

    清廷的国本八旗是个纸老虎的事实已经被穆里玛戳破,根本打不了仗。

    吴三桂真反,长江以南基本都得“沦陷”。

    因此,清廷不可能现在逼反吴三桂,那跟挖坑把大清埋了没区别。

    吴三桂不反,何来势可用?

    无势可用,王五这个大明湖广挂印总兵还真要将汉军八旗的都统当到底么。

    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既想保存茅麓山的明室火种,又想清廷同吴三桂这帮汉人藩王斗个鱼死网破,看着是个两全齐美的好谋略,可这世上真有这么便宜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