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天下四争之地,首重荆襄

    第79章 天下四争之地,首重荆襄 (第1/3页)

    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

    为了复明的最后一线希望,张煌言愿意去昆明冒这个险。

    不成功,不过舍他一条命。

    成功,则二十年来种种付出都值了。

    放眼天下,除了吴三桂,哪还有明室复兴的半点机会。

    再是不愿承认,张煌言也不得不叹惜光靠复明志士兴复故国已经无望。

    若非王五等相助,今日悬嶴岛上,他张苍水或学那陆公秀夫跳海殉国,或为清兵所执遇难。

    大好江山,不沦腥膻也沦了。

    众人都是沉默,知无法劝说得了尚书大人,但又都知此行必定凶险万分。

    罗子木几乎与徐元耕同时起身向着尚书大人拜去:“我二人愿与督师同去昆明。”

    这是抱定牺牲之志,宁死也要追随尚书大人。

    张煌言不允,要总兵郭法广带领岛上余众前往台湾暂依附于郑氏。

    稍顿,又道若有不愿前往台湾的军民可叫他们剃发回故乡以待将来。

    浙江清军对于明军回归者并不虐杀,只要剃发上岸便发予盘缠令兵丁解往故乡“监视居住”。

    虽人身自由没有,出乡十里都要报备,但身家性命却是不虞,且照常发给土地、种子、农具,无房者也命地方帮助解决。

    这是浙江巡抚赵廷臣定下的抚招制度,并要各地严格落实。

    此制度于这两年对明军招抚工作起到极大帮助,郑氏麾下的将军阮美、都督郑殷、侍郎蔡昌登等人便是受此感召上岸降清。

    所部官兵也都得到浙江方面的妥善安置。

    昨日被杀的叛将陈栋等也是因觉得投降之后能得到优待,这才率部剃发降清。

    可以说赵廷臣这一“优待”政策直接摧垮了张煌言部,并最终迫使张煌言自散义军藏于孤岛,为袭击队乔装捕获,解于杭州不降遇难。

    “明室若能兴复则众人尚有团聚之日,若不能兴复,余生做一耕夫、娶妻生子,父母跟前尽孝便罢。自古忠孝难两全,不能忠则当孝。”

    言罢,张煌言看向跟随自己七八年的侍僮杨冠玉,让其也收拾东西回宁波老家,不必再追随自己。

    杨冠玉听后却道:“冠玉七岁便随尚书大人于海上奔波,从不因年小而忘国家大义,虽百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