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if线(三)

    232 if线(三) (第1/3页)

    武安侯对嫡长子仕途心有成算。

    可以说,几乎是从沈廷钧出生那刻起,他人生的所有规划,便都在武安侯的预算中。

    武安侯也当真给嫡长子安排了一条通天的捷径——先做太子伴读,继而科举出仕,然后凭能力与多年朝夕相伴出的感情,得帝王信任并委以重任。

    上辈子,沈廷钧自然是不介意遵照着父亲的安排走的。事实上,武安侯随早逝,但沈廷钧的仕途,却几乎都是按照父亲的预演在前进。

    但今生不同了,他有了更重要的抉择。也有了更紧要的,要去做的事情。

    久经宦徒的沈廷钧要说服父亲,自然不是一件难事。

    事实上,武安侯虽然对于他的贸然决定心中不满,但儿子素来主意大,这次考量的也确实周全。既然他有心外放,那就放他出去。左右他正直壮年,还可以将侯府撑上二三十年。

    武安侯到底是颔首同意了儿子的提议。其实如今他不同意也没办法。毕竟事情既然闹到他这里,隆庆帝和太子哪里必然更早一步得到信。

    为人臣子,要言而有信,可更重要的是要不畏艰难险阻为帝王尽忠效力。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断然没有收回来的道理。不然,满朝文武之后要如何看待子渊?隆庆帝和太子又要如何看待儿子的出尔反尔?

    武安侯点了头,但外放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安排好的。

    沈廷钧到底是太子伴读,还承担着太子府里的一些差事,这个自然要早些做好交接。

    再来,他在六部轮值,如今其余五部都走过,只差工部还没转过一圈,自然要功德圆满了,才好离去。

    最为重要的是,沈廷钧这次是有目的的外放,他要到晋州去。而晋州因是书商之地,学习气氛浓郁,百姓被教化的也好。这就导致,这边的官员很容易出政绩——也就是说,这边的官位比较抢手,何时能空出一个合适的位置给沈廷钧,那真不好说。

    鉴于这种种,沈廷钧外放的事情就搁置下来。

    他面上若无其事,每天上衙下衙,甚至在工部轮值过,还按照隆庆帝的吩咐,又去督察院和大理寺走过一圈。

    因为与三司有关的事情,沈廷钧都太熟悉了。而官场这一套,他又早就精通其中的章法,这就导致,到了他手里的事情。总是能最大程度的被处理好。

    长此以往,隆庆帝愈发舍不得放人了。为此还在与皇后共进午膳时说:“有子渊在侧,朕省了大力气。这小子,不知道是之前藏拙了,还是如今开窍了,朕使唤起来,竟是比那些阁臣还顺手。”

    顺手且罢了,关键这小子事儿做的漂亮,还不居功自傲,就真的谦逊又有能力。这样的人,就是再有十个八个隆庆帝也不嫌多。如今既没有那么多,可有一个子渊也是好的,偏子渊今天又询问他外放的事儿……

    隆庆帝一时间就觉得,似乎连面前的饭菜都不香了。

    他与皇后道:“这都过了一年了,他这心意也没改变。罢罢罢,既他想去,那就让他去。”

    皇后闻言这才开口问:“可有合适的位置?子渊可有想去的地方?”

    提及这个话题,隆庆帝忍不住轻“呵”一声。“那小子倒是没仔细与朕说过,想要去哪里任职。只朕听晟儿说,子渊没少折腾与江南几个州府有关的书籍看。他看的最多的是晋州的书籍,似是想去哪里。”

    皇后轻笑:“那陛下干脆好人做到底,这次就成全了子渊吧。”

    隆庆帝又哼哼,但哼哼过后也叹口气说:“成全他也好,总归是在咱们膝下长大的,和咱们的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他要离家了,咱们总的为孩子做些什么,那就顺了他的心意,放他到晋州去闯一闯。”

    隆庆帝定了主意,很快吏部就传来了明确的旨意。

    沈廷钧被擢升为正四品晋州通判。

    正四品,这官职看似不高,在朝中也不起眼。可若是放在地方上,那也是文官中数一数二的存在了。

    且别看沈廷钧如今才正四品,可他本人却还不到弱冠之年。年仅十九岁而已,还能称得上一句风华正茂的少年郎。

    不少人在他这个年纪,还在闭门苦读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