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皇权不下县

    第135章:皇权不下县 (第3/3页)

“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说法!

    因为各种各样的势力阻挠,朝廷的政令到了“县”一级,就很难推行下去!

    为了偷税漏税,富户乡绅们都会了隐匿自己的土地,都会瞒报实际的人口数量!

    朱元璋是个“草根”出身,自然知晓其中的门道!

    于是,“里甲制”应运而生!

    对于“县”以下的百姓,将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其中丁粮最多的十户称为“里长”,其余的一百户称为“甲首”;

    平时,由一位“里长”管理十个“甲首”,直接向当地的知县负责,并代表朝廷征缴赋税。

    这样的“里甲制”,看似解决了“皇权不下县”的问题!

    但是,“里长”并非由“知县”指派,也不是由“甲首”选举产生,而是十年一换的“轮换制”!

    时间一久,各甲、各里的人丁事产“消长不齐”,相互之间的徭役承担能力,相差越来越悬殊,这种制度的弊端就逐渐显现!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随着赋役负担的加重,人口和土地的流动日趋活跃,户口与土地的分离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到了嘉靖年间,更是发展到“里或止二三甲,甲或止一二户,甚至里无一甲、甲无一户”的局面!

    到了万历年间,“里甲制”已经成为纯粹的赋税单位!

    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县府甚至放弃了按户数编制里甲的传统做法!

    此时的四川,“里甲制”早就荡然无存!

    为了逃避高额的赋税,许多民户放弃了自己的户籍和土地,转为租种富户乡绅的土地!

    因为,那些富户和乡绅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免税”特权!

    如今,土地集中到了富户乡绅的手中,百姓又沦为“地主”的附庸,只能日夜劳作图个温饱!

    在这种情况下,王立想大面积种植棉花和桑叶,又到哪里寻找足够的土地和人口?

    宋哲思虑多时,试探着说道:“厂公,原属于卫所的军田,已被咱们租种了香草!

    眼下,只能租种富户乡绅们的土地,依法缴纳各项赋税,再给百姓相应的粮食和工钱!”

    宋哲的话,在情在理,王立却摇了摇头:

    “放屁!

    如果照你说的办,咱们岂不是缴了赋税,还要养乡绅和百姓?

    这样做,咱们成本也太高了,能赚几个钱?

    再说了,这三年的时间,不是可以缓缴赋税么?”

    “厂公,你记错了!

    可以缓缴的,只是朝廷的赋税!

    地方上的税哪能缓缴?

    而且,这笔税款不是小数目!

    估计,最少也得三四百万!”

    我去!

    王立一惊,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四川一省,每年上缴朝廷的赋税,总共也才三十来万!

    怎么到了方上,就成了三四百万?

    竟然,是朝廷征税的十倍之多!

    我勒个去!

    不要命的百姓们,都在骂朱由检是“重征皇帝”!

    看来,他们真的误会了!

    人家朱由检,没那么横征暴敛好不好?

    几年前,以黄立极为首的内阁成员集体辞职逼宫,人家朱由检也没有服软,没有向百姓加税啊!

    他真的是好人呢!

    在后面的几年,他都穷得当内裤了,也没向百姓加税啊!

    百姓们,你们真的误会了!

    都是下面的人在乱来啊!

    唉!

    朱由检遗书上的“诸臣误朕”,好像也没说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