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言官们,颤抖吧!

    第224章:言官们,颤抖吧! (第2/3页)

没有半点僭越。

    察言观色,足见朱由检疲惫至极!

    看得出来,他很想像万历皇帝那样想撂挑子,却又不敢,怕被骂!

    在平日里,每天送至京师的奏书,少则几十封,多则几百封!

    这段时间,随着“全面提高雇工薪酬”的诏书下发,反对和谩骂的奏书,就像雪片一般飞来!

    数量实在太多,拆都拆不过来!

    司礼监的太监会首先“过滤”一遍,将“最要紧”的奏书放在前面,等到朱由检批阅之后,再帮忙加盖印玺,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所有的奏书,最终还是会送到朱由检手上!

    天天看这样的奏书,没有病也能气出病来!

    然而,“让司礼监或内阁帮忙批阅奏书”,这样的话,王立打死也不敢说!

    毕竟,批阅奏书,是皇权的象征!

    勤于政务的朱由检,不会把这项权力交给太监或内阁,他不放心!

    既然这样,那就……

    “万岁爷,其实,经常很多无效的奏书,根本就不值一读!正是这样的奏书,浪费了万岁爷和司礼监大量的时间!”

    朱由检点点头,略有警惕之色,王立敏锐地察觉到了!

    不过,王立话锋一转:“若是各级官员尽心尽力地办事,少上一些无效的奏书,万岁爷肯定能轻松许多!”

    “不错,不错!”朱由检嘴上称是,心里并不满意,揉揉太阳穴,有气无力地说道:“可是,这只能是奢望了!”

    “呃……其实,只要略施小计,这并非奢望!”

    “哦?”朱由检瞬间来了精神,抬头看着王立:“敢问厂公,到底有什么办法?”

    王立微微一笑,递上一封刚刚看过的奏书:“万岁爷,像这种辱君谩骂的奏书,根本就不该呈上来!”

    “难啊,难啊!”朱由检面带苦笑,随手将奏书扔在一旁,叹息不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因为,这些奏书多是来自都察院御使,或者六科的给事中。

    这些人,正是明朝特有的“言官”!

    他们品秩不高,政治上的权力却不小!

    这是因为,朱元璋立国之初,就赋予了言官广泛而重大的职权——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百官、按察地方,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跟“厂卫”有些类似,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平民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之内!

    所以,言官的独特身份和特殊职权,对明代的皇帝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本来,按照朱元璋的要求,言官要有崇高的道德品性和政治素养!

    一个言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正派刚直,介直敢言” ,“学识突出,通晓朝廷及各方政务”;

    也就是说,言官都是“高风亮节,直言敢谏,不怕死”的忠臣!

    既然高风亮节的忠臣在进谏,那么,肯定是皇帝有错在先,皇帝就得改正错误!

    如果皇帝马上改正了错误,那么,皇帝就成了虚心纳谏的“唐太宗”,言官就成了“魏征”!

    如果皇帝执迷不悟,相互间的矛盾就产生了!

    矛盾一出,言官的进谏言辞,就会越来越激烈,甚至变成谩骂!

    骂得越凶,越能证明这个言官的高风亮节!

    骂得越凶,越是不怕死忠臣!

    就如万历十五年,朱翊钧“偶有微疾”没有上朝,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就上了一本《酒色财气四箴疏》,把朱翊钧骂了个狗血淋头!

    朱翊钧气得吹胡子瞪眼,却没有处死忤逆不尊的雒于仁,只是赏了他一顿板子!

    因为,按照朱元璋的评判标准,雒于仁是个忠臣!

    一个“好皇帝”,既不会革忠臣的职,更不会杀害忠臣!

    历史上的明朝,在二百多年的统治中,被下狱或处斩的文武官员不计其数,却少有言官被处斩或下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