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一门四院士,最大的赢家

    第654章 一门四院士,最大的赢家 (第1/3页)

    在国内科技界,每次的院士增选无疑都是最受关注的大事之一。

    每次院士的增选结果不仅仅关乎科学家个人的荣誉,很大程度上也将影响院士所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院士作为一种荣誉称号,世界各国都用来授予本国最有成就的学者。

    由于其高含金量,各国院士的评选流程上都较为复杂,国内两院院士评选更是如此。

    鉴于院士在国内科学界的重要地位,国内对院士评选极为重视,院士评选规则也曾经过多次修正。

    从流程上,国内两院院士评选步骤大致可分为初选、第二轮评审、确定候选人以及全体院士投票等步骤。

    由于每年两院院士的增选名额较少,分配到各大学部一般都只有个位数,所以每一轮评选都会淘汰大量候选人。

    院士名额的稀少决定了选出的院士需要真正做出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的产生又需要时间的积累,这样的结果就是要想当选院士普遍需要熬到50岁以上。

    这些年,要论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和学校,单打独斗的情况下都是没有办法跟南山集团相提并论的。

    很多人以为院士只有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有,实际肯定不是这样子。

    在企业里头同样也是有的。

    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里头,都是有不少院士存在的。

    当然了,在民营企业里头,院士就比大熊猫更加稀罕了。

    正因为知道院士评选估计很难跟南山集团有什么关系,所以之前南山集团的专家们都没有把重心放在这一项工作上面。

    不过去年年底的时候,领导考察的时候发话,让南山集团大胆的参与各项荣誉评选,包括院士评选在内。

    所以曹阳专门在集团内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协助各个有希望冲击院士评选的专家去冲一冲。

    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现在终于到了收割成功的时候了。

    “曹总,南山碳纤维的曾建英和南山特殊钢谢灵云被评选为科学院院士,南山半导体的章京和南山设备的潘金兴被评选为工程院院士。”

    “我们集团总共有4名院士,是所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当中最多的一个。”

    “哪怕是帝都大学和华清大学,也各自只有3名新增院士。”

    “不过遗憾的是南山变速箱的纪华、南山发动机的程涛、南山机器人的李世贵、南山电池的林城和南山化学的赖远鸿都没有评选上。”

    一大早,米颖就给曹阳汇报了一个大好消息。

    其实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曹阳手机里头就有不少短信,已经知道了这个情况。

    现在正式的听米颖汇报,对今年的院士增选就更加清楚了。

    “一门四院士,我们已经是这一次院士评选最大的赢家了。”

    “后面其他人今天没有成功,并不表示以后就没有机会。”

    “特别是南山化学和南山机器人,马上就又要有新的成果出现了。”

    “到时候赖远鸿和李世贵他们的成绩是越来越亮眼,并且有了我们自己的四个院士帮忙,很多事情也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曹阳有预感今年南山集团肯定会有一些人成功评选为院士。

    毕竟领导都已经主动让曹阳安排人去参选,没有理由拿一个鸭蛋回来。

    不过他没想到居然一次性就获得了四个。

    虽然客观地说,南山集团这四个院士,一点都不算多。

    要是把南山集团的这些成绩放在其他的高校或者国企,那么十个院士都已经出现了。

    不说其他的,单单一个碳纤维的成就,那就已经不是简单的荣誉可以形容的。

    甚至就连南山化学意外搞出来的隐身涂料,那个功劳也不是其他院士可以轻易的比得上的。

    当然了,人不能太贪心。

    现在已经有四个院士了,这已经非常夸张了。

    放眼全国,除了石油等少数几家央企有这么多院士,其他企业是没有谁能够比得上。

    “确实也是,等会您可能得给那些落选的人打个电话安慰一下人家才好。”

    米颖很分得清轻重缓急。

    现在这个时候给曾建英等院士打电话的紧急性,远远低于给落选的赖远鸿等人打电话。

    虽然大家之前都表示不管是否成功,都无所谓。

    但是说归说,真的碰上事情了,情况就又不一样了。

    “嗯,你说的有道理,我先跟他们聊一聊。”

    曹阳不是那种固执己见的人,明明有道理的提议,他当然是立马就采纳了。

    他首先给纪华打了个电话。

    南山变速箱这几年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不管是6AT还是8AT,亦或是10AT,各个产品都很拿得出手。

    甚至8AT和10AT还是全球首创,领先于对手。

    这种成绩,正常来说完全是可以把纪华送上院士之路的。

    但是南山集团已经有四个院士了,肯定也不可能一年就把其他有资格的人都全部给评选上了。

    哪怕是有领导的暗示也不行啊。

    到时候其他机构都对南山集团有意见了,反而不好。

    “曹总,现在这个成绩已经超过我之前的期待,并且我已经是长江学者了,我也算是满足了。”

    纪华很清楚,自己第一次没有评上,以后就更难了。

    南山化学、南山机器人,甚至南山电池今后都还有层出不穷的新成绩冒出来,但是南山变速箱就比较困难了。

    一定程度上,纪华是在吃老本。

    所以他在后面的竞争中超过集团内的其他几个候选人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这一点,他自己也是看的很清楚。

    “院士评选这个东西,也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的成果是足够了,不过其他人的成果也不差。”

    “特别是有不少人的成果是比较前沿的,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

    “不过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下一次我们继续努力。”

    曹阳倒也没有说太多虚无缥缈的话。

    毕竟实际情况如何,他跟纪华都是很清楚的。

    你没有属于自己的原创性重要性成果,即使有大佬的背书,有强有力单位的支持,也很难上去。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你自己的努力更加重要。

    纪华不是不努力,只是变速箱这种实用性的产品,原创性上虽然有,但是并不是从无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