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明军血战澎湖,荷兰盘踞台湾(求追订月票)

    第九十六章 明军血战澎湖,荷兰盘踞台湾(求追订月票) (第1/3页)

    对于辽东来说最大的隐患就是粮食,万历四十八年开始辽东不是干旱就是严寒,使得冬小麦彻底无法种植了。

    原本的话如果错过了夏小麦(4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或者粟米的种植,百姓还能补种一轮冬小麦(10月上旬播种,次年5月底收获)。

    如今的天气冬小麦或者粟米已经完全无法生长,基本10月下旬到第二年的三月上旬这漫长的5个多月无法种植任何庄稼。

    好在番薯和土豆的生长周期只需要100天(土豆更短一些),比小麦和粟米要短上不少。

    所以目前从三月下旬到10月上旬这段时间勉强还能保持2季番薯和土豆的收获。

    但是夏小麦或者粟米就只能收获一季,而且亩产只有1石左右。

    尽管在宋应星的指导下,开原地区的百姓利用收集牧场牛羊马粪便以及熬煮动物骨头汤(原始的钾肥)进行浇灌可以保证土地连续耕种,不需要再抛荒养地了。

    但是亩产还是难以有大的提升,也就只有少量肥沃土地可以达到1石3斗。

    但是为了保证军粮的长期储存,辽东地区还是有半数的土地种的是小麦同粟米。

    土豆同番薯最多储存几个月的时间,尽管辽东地区制作了红薯干以及粉条这些延长了储存时间,但是这类东西无法长期作为主食。

    朝鲜北部的气候条件比辽东好不到哪里去。

    琉球虽然气候不错,不过受制于本身的地域狭小,加上琉球需要种植甘蔗确保白糖的民用以及军需,那里生产的粮食也只是略有盈余,解决不了辽东的粮食问题。

    所以如今每年李献忠都要从江南采购大量的稻米以充实自己的粮食贮备。

    也正是为了彻底解决粮食的问题,从天启二年六月占领了赫图阿拉后,李献忠就命令孙传庭开发台湾。

    八月孙传庭便率领两千平虏卫前往台湾北部的基隆港。

    基隆港三面环山,是一个难得的深水良港。

    而且这里距离琉球不远,可以作为东琉球公司的据点。

    不过让孙传庭感到意外的是这里已经有主人了。

    大明禁海后,大量商人依然在走私,不过这些人无法回到大明,所以最终沦为海盗,在海外寻找落脚点。

    此时没有被大明同西洋人控制的台湾便成为了他们落脚的最佳的选择。

    所以以李旦为首的海盗们便占据了基隆港。

    这里不但有一个码头,他们还在基隆的周边开发了一些良田,用来补给粮食。

    这些海盗既要在海上躲避荷兰人的打劫,又要在台湾抵御当地土著的侵袭,自然不是啥良善之辈。

    他们不但拥有战船,还拥有数百人的海盗武装,甚至还在基隆港装了几门佛郎机火炮。

    不过这次孙传庭率领的舰队规模不小。

    尤其是2艘排水量800吨的轻型盖伦帆船,装有88门12磅红夷大炮。

    而海盗们最大的战船不过是加装了三角帆的福船,排水量不过是200多吨。

    一经交手就被东琉球公司的舰队堵在了基隆港内,很快就被击沉了。

    而平虏卫在登陆后更是短时间就击溃了海盗的主力。

    虽然少量海盗躲进了远离岸边的森林里。

    不过那里的环境他们根本无法长期生存,而且他们当地的土著还有仇怨,坚持了将近一个月后这些海盗头目最终向孙传庭投降了。

    看这些平虏卫的装扮是正宗的大明官军,他们还以为是明廷派人来抓捕自己,所以才拼死抵抗。

    一打听原来是东琉球公司的人,他们也就投降了。

    毕竟李献忠还是大明的辽国公,不可能打着自己旗号到处占地盘,所以孙传庭也就用上了东琉球公司的旗号。

    而李旦也是著名的福建海商代表,拥有一支自己的武装船队,主要跑马尼拉同日本的航线。

    双方虽然都跑日本航线,不过冲突并不是太大,李旦同幕府的关系十分过硬,据说他曾经资助过德川幕府,所以他走的幕府的官方贸易。

    郑芝龙的东琉球公司虽然也同幕府控制下的长崎有贸易,不过李献忠出于扶持反幕势力的考虑,更多的是同萨摩藩的岛津家进行私下贸易。

    虽然对于东琉球公司强占基隆港这件事情李旦非常不满,而且李旦手里也是有几艘西班牙盖伦战船的,不过面对800吨的轻型盖伦帆船他明显怂了。

    最后主动放弃了在台湾的产业,以换取东琉球公司不打劫自己的日本商船队。

    虽然郑芝龙的东琉球公司拥有了最新式的战船,但是毕竟船只数量太少,还无法控制整个东亚的航线。

    并且目前他们同荷兰人的关系很差,双方经常出现相互打劫的局面,为了不过多的树敌,最终李献忠同意了这个方案。

    很快孙传庭不但拿下了基隆港,还占据了吉隆港西面的淡水港。

    得益于李旦等海盗的前期开发,孙传庭他们开始的居住条件也不是那么艰苦了。

    起码居住点,饮用水都是现成的,而且他们已经在基隆同淡水周边开发了不少良田。

    港口周边的渔业资源也是相当发达的。

    而且李献忠投入的人力巨大,除了两千平虏卫的士兵和东琉球公司的舰队,还带来了五千朝鲜劳工同五万福建沿海招募的百姓。

    仅仅几个月后就完成了基隆港的扩建。

    不过这两个港口距离比较近,最终孙传廷决定集中力量建设港口条件更好的基隆港。

    只是稍微扩建了一下淡水港的码头,把这里作为一个补给港口使用。

    不过还是分别在基隆同淡水修建了棱堡同炮台,作为自己在台湾北部的两个基地。

    而且台湾有着不少原始森林,造船的木料也是现成的,基隆造船厂也在修建之中。

    李献忠这种官方的投入,同福建沿海百姓以及海盗的开发力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一船船水泥从辽东运往台湾,仅仅一年多以后,台湾不仅拥有了基隆同淡水两座港口,以及两个永久工事组成的炮台。

    还拥有了8个船坞的基隆造船厂。

    而且孙传庭还在基隆港西南方约70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周8里的台北城,并将这里作为台湾的治所。

    由于台湾开荒的名声越来越大,目前已经有不少福建的百姓主动迁移到台湾来。

    如今的台湾共有百姓10万3千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