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推行弘光新政,献忠受阻济南(求追订月票)

    第一百三十三章 推行弘光新政,献忠受阻济南(求追订月票) (第1/3页)

    弘光帝朱由崧七月初一在辽东开原称帝,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控制了大明的九边重镇,并拿下了整个直隶以及山东大部,进展还是很快的。

    朱由崧入驻紫禁城后,李献忠便很识趣的不去慈宁宫同张嫣再续温存了。

    曹化淳原本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加上他又是情报司的人。

    李献忠以曹化淳主动投诚,保护皇家府库典籍功莫大焉为由,继续让他担任司礼监掌印,替自己监视整个后宫。

    朱由崧的心腹常云,则位居司礼监秉笔太监。

    为了监视朱由崧,李献忠将多铎安排到了乾清宫,出任管事太监!

    由太后张嫣以及曹化淳同多铎共同掌控后宫,李献忠还是很放心的,不然他也不敢轻易奏请领兵南下!

    当然了在他的规划中,文官的权利是要被压制的。

    但他不希望通过太监的势力来干预,太监管好内廷就好。

    有自己的存在,皇权实际上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压制,而太监的权利实际上是来自于皇权的。

    历史上太监干政最严重的朝代,汉、唐、明恰恰是皇权最集中强大的三个朝代。

    所以如今的司礼监无非就是起到一个用玺的作用,李献忠还是要让太监回归到内廷的本职工作中去。

    如今已经有情报司了,东厂自然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过李献忠还是保留了锦衣卫,不然斩断朱由崧耳目的意图也实在过于明显了。

    田尔耕原本就是左都督兼锦衣卫指挥使,如今弘光皇帝当政,他这个已经被崇祯下令处死的“黑户口”,自然也可以恢复本来的姓名了。

    锦衣卫继续由田尔耕执掌!

    不过现在茅元仪兼着对李献忠的几个儿子的教育任务,本身还兼任着刑部尚书,所以田尔耕依旧兼任着情报司副指挥使的职位,帮茅元仪分担一部分工作。

    所以锦衣卫更像是情报司的一个下属机构。

    如今战事一开,多了大量的降兵,军费支出一下子暴增。

    西北四镇投降的边军有6万2千人,宣大的降军有3万人,蓟州镇投降的边军经过裁撤后,仍然有2万人。

    光是投降的边军就有11万2千人。

    京师投降的军士有十万人之多,其中京师三大营就有八万人。

    然后漠南的驻军1万5千人,山东的辽东军5万人,跟随李献忠入关的羽林营及辽东军也有10万人,辽东地区的驻军5万人。

    每个月兵部发饷的官兵共计42万7千人。

    光是军饷一个月就超过了85万两。

    若是算上粮草消耗,弹药补给,装备更换这些,每个月的军费则超过了150万两。

    这还不算朝鲜、琉球、台湾那些可以自己自足地区的士兵,以及直隶山东的地方留守部队。

    仅仅只是弘光朝廷中央直辖的军队。

    而且这只算了陆师还没有算上水师,为了减轻朝廷的负担,李献忠已经将辽东水师的开销挂在东琉球公司的账上。

    李献忠这十年来拼命积攒下来的2300万两银子,最多只够支撑1年多!

    再看看收入,其实支撑李献忠收入的海贸并没有任何增加。

    直隶山东这些地方根本就不出产丝绸、瓷器、茶叶这些出口的产品。

    除了京师可以多卖一些商品,增加一些商税的收入,其他各府的收入能维持他们的运作就不错了!

    天津会规划成北方的重要商业港口,可短期内看不到收益。

    登莱二府由于占领的时间比较久还是可以增加一些商税。

    位于山东招远的金矿,每年可以产出黄金3万两,其实也就只是30万两银子而已。

    拿下直隶、山东短期内唯一的好处就是多了不少土地,可以省下购买粮食、棉花的银子。

    当户部尚书范文程将这一堆账目报给李献忠的时候,他也是大吃一惊!

    尽管他知道收崇祯的烂摊子是一个包袱,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包袱居然如此沉重。

    于是他开始裁军。

    西北地区尚未收复,不可能大量裁军,西北四镇保留5万人。

    蓟州同宣府大同三镇5万人其实并不多,不过如今漠南同辽东等地都是大明的领土了。这里的长城关隘都已经属于内地了,最终还是裁撤了2万人。

    那接下来就是裁撤京师的十万人了,有自己的辽东军以及洪承畴统帅的羽林营在,其实京营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十万人打仗压根就不成。

    不过考虑到朱纯臣,张维贤等人的感受,最后李献忠还是给京师三大营象征性的保留了1万人,直接裁撤了9万。

    都是老兄弟,李献忠也同他们直接摊牌了,空饷以后肯定是没的吃了。

    不过他有更赚钱的项目,以后只要他们跟着自己开发海外,金山银山都能赚回来。

    李献忠这可不是比喻,倭国是真有金山同银山。

    朱纯臣肯定是全力支持李献忠的,他存在辽东银行的银子足有240万两,光是5%的利息一年就是12万两。

    而张维贤则没有朱纯臣这么看重银子,只要不站错队,他们这些人手里的银子足够保住几代人的富贵了。

    他则是更看重儿子张之极的前途。

    这次张之极的表现极为抢眼,拿下京师他可是立了头功。

    李献忠已经将他升任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并让张之极跟随自己南征,这摆明是要栽培他了,张维贤自然是十分欢喜的。

    有了他们两位带头后,京城的勋贵们自然是无人再敢反对“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

    不过朱由崧个人的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