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神奇的华夏银元(求追订月票)

    第一百六十三章 神奇的华夏银元(求追订月票) (第1/3页)

    从缅甸的勃固回到华夏的都城北京要是走陆路最少也得将近半年的时间。

    不过从海上乘坐最新快的风帆战列舰只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在滇缅公路没有完全修通之前,华夏也很难进一步向印度扩张。

    击败了荷兰同英国后,东琉球公司的商队不仅打通了南洋的商路,也可以进一步开拓到波斯湾以及欧洲的商路了。

    根据最新的条约,英国同荷兰必须对华夏开放非洲沿途的港口,华夏的商队就有了补给港,抵达欧洲完全不是问题。

    当然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荷兰等国商人来消化华夏的货品。

    马六甲海战结束后,李献忠下令华夏国内出口的商品普遍涨价3成,这些欧洲人爱要不要,反正他们也找不到任何替代的产品。

    华夏如今掌握了直接的进口渠道,印度以及东南亚的香料在华夏的售卖价格则是进一步下跌。

    乾熙二年华夏朝廷的收入达到了5200万两,主要是市舶司的海关税,商税有较大的增长。

    华夏正在由一个内向型的农业国,向着外向型的商业殖民帝国转变。

    但是华夏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而且主要是军工产品。

    荷兰这样的商业帝国看似很强大,其实没有足够的工业基础,依靠商业同殖民掠夺要衰弱也是很快的。

    所以李献忠大力推广小学,以及蒸汽机的研发。

    尽管华夏的扩张需要大量资金,但是教育同科研的支出是不能省的。

    当然要在全国推广小学义务教育需要海量的资金同教师队伍。

    暂时华夏的国力是难以达到的。

    所以华夏的小学仍然需要支付一定的学费,毕竟资源不足,那就只能让愿意在教育上投入的家庭先得利。

    当然学费的标准很低,每年只有2两银子,绝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可以承受的。

    而且地域的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基础较好的辽东以及南直隶浙江等地,小学的推广相当顺利。

    甚至当地还有不少商人士绅出资捐助。

    即便是江西、山东这样算不上特别富裕的省份,由于重视教育,小学的推广也很快。

    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就很缓慢。

    所以目前阶段,利用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体系取代科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暂时科举并没有取消,当然了对于考试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原先的四书五经也考,不过属于国学范畴。

    科举的内容变成了国学、算术、地理以及时政四个大类。

    朝廷取仕也做出了重大的改革,主要是区分了官和吏。

    官仍然需要走科举,但是吏的招聘,改成了公务员考试。

    比如衙役,税吏这些直接走定向招聘考试。

    这位职位虽然不是官员,但是待遇也还不错,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

    另外之前的童试,乡试等也实行了并轨措施。

    国立小学毕业等同于取得“童生”的资格,国立中学毕业同“举人”出身。

    华夏不再专门搞乡试、县试这些了。

    虽然小学考试的现场还会出现一些年纪较大的考生,但这些人的科举之路其实已经走到头了。

    许多人都选择经过培训后,成为一名教师。

    另外京师同辽东也出现了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两所大学,京师大学以及辽东大学。

    为华夏培养各种高级人才。

    选择辽东,是因为辽东现在具备整个华夏最完整的工业链。

    这些大学生,可以到工厂中去做实验,这个条件京师没有。

    京师大学偏重文科,而辽东大学则是理科。

    此外华夏的第一所专业军校,华夏军校也诞生了。

    华夏皇帝李献忠出任名誉校长,茅元仪主持军校的日常工作。

    其实类似的军官培训机构辽东早就有了,现在将其正式变成了军校。

    尽管李献忠有很长时间不在京师,只是一个挂名校长。

    但是根据后世的经验,这个校长他必须亲自担任。

    毕竟后世某光头,就是凭借了一个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一跃成为了国家领袖。

    这和天子门生是一个道理,绝对不能假手于人。

    此外去年马尼拉的金矿也为朝廷提供了48万两黄金。

    不过根据朝廷的方针,华夏银行将大量的白银转换成黄金作为储备金,所以这些黄金没有流通到市场上。

    乾熙二年华夏的财政赤字仍然高达2000万两白银。

    导致国库中的存银进一步减少。

    一方面是华夏帝国迅速的扩张,一方面是巨大的财政赤字。

    户部尚书范文程这两年来可是愁坏了,就连白头发都长了不少。

    李献忠从马尼拉抢回来的可是大量的黄金,即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