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帝国坟场(求追订月票)

    第一百七十七章 帝国坟场(求追订月票) (第1/3页)

    印度半岛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拥有大量一年三熟的耕地,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但是这样的自然环境居然孕育不出强大的本土帝国,实在是让李世祖大跌眼镜。

    从小生长在辽东的他,亲眼看见辽东的军民是在“小冰河”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种地讨生活。

    除了严寒,辽东百姓甚至还要面对蒙古人以及女真人的袭击。

    每年辽东的春耕播种时间很短,可能只有不到半个月,一旦错过了这个最佳的播种时间,那么一年的收成都会受到影响。

    为了赶播种的时间,这时候辽东衙门会发动所有人去赶种粮食。

    即便自己当时身为辽国公的公子也同样会被安排去下地干活。

    但在印度你永远看不到这一幕,肥沃的土地往往得不到农民的精心呵护!

    即便是辽东的懒汉,到了这里也绝对属于种地最积极的那波人。

    尽管莫卧儿的封建地主们不断地挥舞起手中的皮鞭,但他们的粮食产量实在是同土地的肥沃程度不成正比。

    也幸亏是华夏及时控制了这块富饶的土地,要是让李自成在这里闷头发展几年,搞不好真能让他咸鱼翻身了。

    李世祖也明白不能给李自成太多的时间喘息。

    尽管印度的道路状况是十分糟糕,不过好在这些欧洲殖民者给印度修建了大量的港口,印度的东西海岸线上足足有几十个中大型的海运港口。

    单论港口的密度,即便是华夏本土比起印度来也有所不足。

    这使得李世祖可以利用华夏水师的优势轻松的将大量军队从印度东部的加尔各答运送熬西部的孟买港。

    莫卧儿本国的军队战力实在过于低下,李世祖还是决定向缅甸总督李定国以及西域总督熊廷弼二人借兵,作为本次征讨李自成的主力。

    从级别上来说三人都是总督,属于平级。

    不过李世祖毕竟还是华夏帝国的二皇子,加上深得李献忠的宠幸,所以二人还是很积极的配合李世祖的行动。

    李定国一看,缅甸总督府下辖的3万倭兵李世祖用的十分顺手,干脆就将这些倭兵直接划归南亚总督府了。

    而熊廷弼也令李岩率领2万精锐进驻到葱岭,随时可以进攻李自成的阿富汗。

    李世祖征伐李自成的三路大军也就此集结完毕。

    北路李岩率领的2万主力从葱岭出击直取李自成的老巢喀布尔。

    南路3万倭兵从孟买港出发,直接通过水师将他们运送到南面的港口卡拉奇,南路军从卡拉奇一路北上攻略印度河流域。

    中路则是由李世祖亲自率领2万主力进攻木尔坦这一印度河流域的中心城市。

    李世祖率领的2万主力是当初李献忠从京师带出来的两万禁军,可谓是华夏战力的“天花板”。

    面对来势汹汹的三路大军,李自成也十分头疼。

    他的手上只有3万人马,如果分开迎敌,那么必败无疑。

    但如果集中兵力对付华夏的一路人马,则必然顾此失彼。

    最终李自成还是选择先保住自己的老巢喀布尔。

    南面的印度河流域虽然富饶,但是无险可守,即便是他集中人马南下也难以抵挡住华夏军,他只有利用阿富汗的山区阻止华夏人。

    华夏的北路军同中路军都是正规军,李自成之所以敢于迎战华夏的北路军也是有所倚仗的。

    担任阿富汗总督的这段时间,他趁机搜刮了不少财富。

    华夏虽然对于李自成进行了百般封锁,但是他可以从西洋人这里搞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燧发枪以及弹药。

    华夏入主莫卧儿帝国后,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几乎失去了在印度的所有据点。

    尽管华夏人保留了他们在印度的个人资产,并且允许他们展开贸易。

    但是肯定比不上他们直接殖民奴役这些印度土著收益高。

    因此他们急需寻找一个可以阻止华夏扩张脚步的合作对象。

    仍然占据莫卧儿帝国西北部的阿富汗总督李自成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不但将自己在印度存储的燧发枪同火炮以低价转卖给了李自成。

    甚至还派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