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李献忠的秘密(大结局)

    第二百零二章 李献忠的秘密(大结局) (第1/3页)

    阎鸣泰的致仕,也意味着将近十年没有调整的内阁要有大调整了。

    在韩国公府的寿宴上,李圣祖赏赐了韩国公阎鸣泰一座杭州西湖畔的大宅院,让他安享晚年。

    同时受到赏赐的还有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钱谦益以及户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冯铨。

    李圣祖分别在南京以及京师,靠近他们老家的附近赐了宅院给他们。

    很显然皇太子是不满之前他们二人同阎鸣泰一起施压,挑拨同二弟李世祖的关系。

    这些人宦海沉浮多年,这次也是一时鬼迷心窍,试图介入帝国的储位之争。

    如今虽然丢掉了官职,但好歹还是保住了身家性命。

    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借着这次三位内阁大臣的辞职,李圣祖对内阁的框架进行了大调整。

    原先的内阁改组成了内阁总理衙门,由太子太傅茅元仪担任首任内阁总理。

    此外六部和督察院等也分割成了更多的部门。

    由国防、司法、公安、教育、财政、民政、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民政、人力资源、商务、水利建设部等十二部门组成。

    当然各部下面还有许多分设机构。

    情报司也改组成了华夏帝国情报局,隶属于内阁总理衙门。

    华夏的官吏还规定了致仕的年龄,正三品以上官员的致仕年龄为65岁,正三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年龄为60岁。

    这样一来,就有大量的新人被提拔上来了,原来旧的官僚体系被彻底打破了。

    这场“二龙相争”的风波,也终于告一段落了。

    很快皇太子李圣祖召见了前来京师的琉球伯长子郑森。

    郑森3岁开始就被接到开原担任皇子伴读,虽然这些年他跟随二皇子李世祖一同开疆扩土,但是同皇太子李圣祖的关系也是很好的。

    毕竟他们三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

    看到李圣祖兄弟两能够冰释前嫌,郑森自然也十分高兴。

    这次他还带来了李世祖请求封爵的名单。

    这些年华夏虽然大幅开疆扩土,但同时也有不少将士喋血异乡。

    虽然他们的骨灰都会被送回故土,名字会被刻入英烈祠。

    但是不少跟随二皇子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他没有得到相应的封爵。

    华夏向来是以军功封爵位的,有功不封赏,难免令出征在外的将士寒心。

    很快这份封爵的名单就得到了内阁的通过。

    哈密伯熊廷弼镇守西域多年,战功卓著晋封为楚国公,不过考虑到其年事已高,准许其到老家颐养天年。

    琉球伯郑芝龙晋封为琉球侯,其长子郑森屡立功勋,战功卓著封延平侯,同时被赐国姓李,改名成功。

    郑家也是华夏惟一的一门两侯。

    吴三桂被封平西伯,李岩被封定西伯,宋献策被封安西伯,卢象升被封镇西伯。

    归义伯高杰改封威西伯。

    十五万来自华夏以及倭国的士兵远赴欧洲以及中亚以及北非,巩固华夏帝国的在那里的统治。

    除了向西扩张外,华夏向东扩张的脚步也没有停止。

    李圣祖改任孙传庭为澳洲总督,经营帝国新征服的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

    同时任命原朝鲜总督孔有德为正帅,阿济格为副帅,率领15万由华夏、朝鲜以及建州女真组成的庞大军队准备征服美洲大陆。

    此外以喀尔喀蒙古为先锋的漠北军团也再次北上,进入到寒冷的西伯利亚平原,在那里建立一些补给点,将整个西伯利亚都划入了努尔干都司的治下。

    华夏的年轻人明白,这次大扩张可能是帝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扩张了。

    如今的华夏本土,小学已经完全普及了,富裕的省份比如辽东、南直隶等地连初中也已经普及了。

    华夏正式取消了三年一次的科举,改成了每年升学考试,考取高中,以及更高的大学。

    当然了有了高中或者大学的学历后,还要参加定向的公务员招聘考核才能出仕做官。

    虽然帝国的官方不再设立“状元、榜眼、探花”。

    但是华夏民间仍然习惯性的将高中毕业等同于取得举人功名,大学毕业等同于取得进士功名。

    每年大学高考的前三名依旧被人们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居住的这个地球由七大洲同四大洋组成。

    如今除了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派出了华夏军队,虽然彻底征服这些地区尚需一定时日,但这是大势所趋。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华夏帝国的扩张。

    所以他们也都踊跃报名参军,生怕错过了华夏帝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扩张高潮和自己建功立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