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这个成果,不能公开!(二合一)

    第33章 这个成果,不能公开!(二合一) (第2/3页)

须要他们签字同意才行的。

    旁边的常浩南一直没有说话,但内心却已经喜出望外。

    杜义山身为院士,虽然已经不再担任一线职务,但影响力毕竟还是在的。

    有他出面的话,603所方面还是有很大概率会选择相信这个结果,并进行后续的一系列飞行试验。

    而一旦测试表明这个方法没有问题,那身为其创造者的常浩南就必定会被注意到,至少可以参与新舟60的后续项目。

    这相比于他最早计划中的给刘洪波教授打下手,再慢慢接触新舟60项目来说,进展已经快出不知道多少倍了。

    “不过小常啊。”杜义山拽过一张椅子坐到了常浩南旁边:“你的这个模型涉及咱们具体的型号设计,而且适用面很广,在整个飞机设计,尤其是客机设计领域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恐怕在短时间内都不适合公开发表。”

    常浩南一愣。

    “您的意思是……”

    很明显,杜义山刚才既然已经表示要亲自去镐京,那必定不是准备摁住这个成果不用。

    因此唯一的可能就是……

    “让603所那边先做验证,如果能确定可行的话,会成为咱们国家航空系统的内部设计材料。”

    杜义山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之后重新戴上:

    “只是这种内部材料,能看到的人就很少了。”

    “没关系杜老师。”常浩南笑了笑,用毫不在意的语气回答道:“我之前就跟您说过,我认为咱们华夏航空人的价值,不是通过论文体现出来的。”

    带着系统重活一世,他怎么可能满足于博取一点学术圈的虚名。

    想办法尽快接触到更高档次的项目、获得更多资源,帮助华夏航空工业,乃至整体工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才是最优先需要考虑的事情。

    论文对他来说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之前那个歼7的改进设计,说破天也就是个二代半水平的改进型,况且只是个课程设计作业,所以才需要利用期刊的影响力来让别人看到。

    而他今天搞出来的这个工程模型的意义和重要性则完全不同。

    完全可以依托正在推进的新舟60项目,作为“先进经验”被内部推广。

    这个份量可比一篇论文大多了。

    要知道,这类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工程模型,即便是在波音、洛马、罗罗这样的大公司,也绝对是不会随便对外公开的秘密。

    至于家底没那么厚实的华夏航空工业,就更得保住这为数不多的绝活了。

    听到常浩南斩钉截铁的回答,姚梦娜看向他的眼神中多了一丝明悟。

    旁边的方振则是低下头,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至于杜义山则只是拍了一下常浩南的肩膀,微微点了点头。

    他当然能看出来自己这个学生在说话时绝无虚情假意,况且这已经不是对方第一次做出类似的表态。

    在1993年的时候,金陵大学第一个提出了博士毕业要发SCI论文的硬性要求,随后其它学校也迅速跟进。

    到了1996年这会,已经逐渐开始形成那么一股唯论文论的风气了。

    当然,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角度考虑,这不能说是个坏事。

    但像是飞行器设计这种没那么容易产出论文的工程学科受到影响还是难免的。

    而在这种背景下,常浩南能有这种觉悟,就更是显得十分难得了。

    满意之余,杜义山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或许可以让这样有能力而且立场坚定的学生提前参与一些项目。

    也算是给华夏航空工业注入一些难得的新鲜血液。

    不过在那之前,还是得先让603所先验证一下常浩南这个模型的正确性。

    否则说服力恐怕是不够。

    想到这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串钥匙递给了旁边的夏天:

    “小夏,你去我办公室拿几张软盘来,把电脑里面的工程文件拷贝进去,我明天要用。”

    工程无小事,就算他已经身为院士,也得拿出足够的真凭实据才能让603所方面放心。

    夏天的动作飞快,没用几分钟就拿着一个软盘盒回来,然后坐在电脑前面开始拷贝资料。

    虽然一张软盘的容量只有1.44或者2.88MB,但它的读写速度更低,一般是十几到二十KB/s,而且还不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