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发动机故障

    第81章 发动机故障 (第1/3页)

    第82章 发动机故障

    常浩南并没有需要真的等两天时间。

    因为就在盛京这边召开工作协调会议的同时,阎良,出事了。

    时间回到半个小时之前。

    试飞员林亭光正在驾驶歼8-3的01号原型机进行计划中的高空大表速试飞项目。

    尽管后续的04和05号两架全状态原型机要换装新型机翼,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全状态的01和03号两架原型机的试飞数据就没有了意义。

    实际上除非像是苏27的原型机T10一样把总体设计完全推倒重来,否则即便飞机设计出现变化,也只需要用新的原型机补充进行一部分相关科目即可。

    即便这种变化看上去非常明显也一样。

    比如FC1枭龙战斗机的01号和03号原型机,用的还是附面层隔板进气道,从04号才开始换用DSI进气道。

    又比如歼10的01号和03号原型机进气道上方的六根加强筋真的只发挥结构补强的作用,但量产型上则调整了布置方式,顺便增加了扰流作用。

    林亭光今天要测试的内容就跟机翼没什么关系,而是要找到当前飞发匹配设计下的极限飞行包线——

    跟所有的其它设备一样,发动机的工作状况越恶劣,就越容易出现故障。

    而当工作条件达到某一个临界值之后,故障率就变得不可接受了。

    这个临界值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发动机性能的好坏。

    但同样和所有的其它设备一样,发动机在设计时候确定下来的纸面性能,跟它被制造出来并安装到飞机上之后的实际性能往往是有差别的。

    对于一些稳定性比较好的发动机,比如F110或者F404,两者之间的差别姑且不会太大。

    但对于一些稳定性不好的发动机,比如TF30或者早期型的F100,纸面性能则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并且同样的发动机装在不同飞机上的表现有时候也是天壤之别。

    TF30装在F111上表现不错,装在F14上就完全是灾难。

    所以就需要试飞团队能够精确地确定发动机的实际极限到底在哪里。

    一方面是让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