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妈都认不出来的米格21改(二合一)

    第187章 妈都认不出来的米格21改(二合一) (第3/3页)

部分的设计。

    对于他来说,歼7F的设计流程他其实已经走过一遍,如今更换新的发动机,无非是带着整个项目团队再重新过一遍流程罢了。

    当初带着三个真·本科生都能在三个星期内完成初步设计,现在就更不是问题。

    况且611所计算中心的设备水平,也完全不比盛京那边差。

    总之,在常浩南和项目团队配合之下,半个月时间过后,歼7F的完整设计方案就被顺利拿了出来。

    跟最初版本的设计相比,除了把进气道收窄变短,让飞机看上去变得更加协调之外,还参照改进歼8C时姚梦娜的经验,把座舱风挡改为圆弧式,大大改善了飞行员的视野,并在垂尾根部增设了一组140升容量的油箱,聊胜于无地提升了一些航程……

    至于剩下的工作,自然就是给132厂发图,让他们把两架原型机给造出来了。

    一架从歼7B升级而来的歼7F1,和一架全新制造的歼7F2。

    不过现在时间已经来到一月底,就算那边效率再怎么高,首飞也得等到年后才能进行。

    至于年前剩下的时间,自然是要留给孙惠中和648所那边。

    他们已经在蓉城这边等待半个月时间了,并且还全程参与了歼7F的改进工作,也算是积攒了一些经验。

    ……

    计算中心,服务器机房里面。

    孙惠中把一摞资料放在了面前的桌子上:

    “常工,这是我们目前预研的主要成果,都在这边了。”

    几名来自648所的同志们围在方桌周围,面露希冀地看向正把注意力集中在面前图纸上的常浩南。

    在改进歼7F的这段过程中,他们算是见识了什么叫工作效率。

    因此现在对于后者,基本上是抱着无限的信心。

    半晌之后,常浩南重新抬起头:

    “既然是教练机,那就不适合使用单进气道设计。”

    他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又从旁边抽出一张纸,在上面画出了一架飞机的正视图:

    “无论机头、机腹还是下颌,单进气道都必定要布置在机身轴线上,侵占高度空间,这样就很难布置一个有高度差的后座舱,所以肯定要选择两侧进气。”

    “考虑到歼7本身的结构特点,后机身不宜做出太多改变,那么基本上就只能考虑肋下进气道的设计。”

    “另外,就是机翼,双三角翼的选择没什么问题,但是歼7E的设计放到现在来看还是太粗糙了。”

    常浩南放下铅笔,示意众人来到工作站前面:

    “双三角翼的平面形状有两种:一种前、后翼的后掠角都是固定的,也就是歼7E上的那种直边双三角翼。而另外一种,前翼的后掠角会从某一个角度开始逐渐增大,直至与机身平行的90°,这种情况下,前翼发挥的本质已经接近于一个超大面积的边条翼,而后翼外形也会随之变为角度较小的后掠翼,就像是F18战斗机那样。”

    他调出前面几天趁着等待计算结果的时候做出来的机翼3D建模,然后继续讲到:

    “从定型的角度上讲,后一种方案的前翼涡和后翼涡之间的距离会更大,在较大的攻角之下,其涡破裂点的位置已经推进到前翼面的中部,螺旋形涡破裂后形成的分离流动由于受到不断增大的当地后掠角的影响,重新形成结构相当紧凑的旋涡结构。”

    “这样的分离涡结构分布使得后一种方案在前翼涡破裂后仍能够产生可观的涡升力,换句话说,飞机的失速攻角和升力系数会增大,并且大攻角下的操纵性,尤其是滚转操纵性更好。”

    “而作为代价,这种方案的阻力要比第一种方案大得多,飞机的最大航速应该很难超过1.5倍音速。”

    说到这里,常浩南总算把几个初步做好的部分拼在一起,组成了一架飞机的形状:

    “不过对于一架教练机来说,只要能让学员体验到超音速飞行就可以了,最大速度并不是核心性能,用它换来大攻角性能的全面提升,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当然,更详细的数值计算工作还没有开始,具体的设计方案,以及最终能优化到什么程度目前还不知道,所以这也是后面这段时间我们的主要任务。”

    不过这最后两句话,他身旁围着的一众人多数都没有听到。

    因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已经被屏幕上那个飞机建模所吸引了——

    尽管它目前还没有经过详细设计,十分粗糙且不太协调。

    但是……

    两肋进气道、带大边条的后掠翼、由于腾出空间所以空间巨大且视野优良的座舱、甚至能塞进去一部小型雷达的机头……

    如果说从歼7F身上,还能看出一点点原来型号的影子。

    那么眼前这架飞机,哪怕把米格设计局的设计师拉过来,他们也绝对认不出这是一架米格21的改进型!

    (本章完)